美文网首页
婚前同居到底是提前练习还是提前透支

婚前同居到底是提前练习还是提前透支

作者: Ariel研究室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21:12 被阅读0次

    现在说起婚前同居,除了少数古板的长辈,很少有人会谈虎色变了。

    尤其是年轻人,对此基本都持开放的态度,认为如果两个人是以结婚为前提在稳定交往的话,婚前选择同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特别是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大城市,婚前同居可以说已经非常普遍了。

    对于都在异乡漂泊的年轻情侣们,情到浓时想要抱团取暖再自然不过。不仅能够缓解经济压力,提升生活质量,还能互相照顾,排解孤独,何乐而不为呢?

    韩剧《今生第一次》剧照。讲述一男一女为省租金合住,还为了应付家里催婚假结婚,最后两人在日常相处中互生情愫,弄假成真的爱情故事。

    对于一方(尤其是女生)来讲,当另一方提出希望你搬来跟他同住时,很少有人能拒绝这样的邀请,这代表着两人将从之前松散的情侣关系转变为了一种更正式更确定的类婚姻的关系。

    如果拒绝,往往会被看做对待这段关系不够认真,不想让关系更近一步,不夸张的说,就是给两人炙热的感情浇了一盆冷水。

    所以很多时候,即使一方觉得还没有做好一起生活的准备,也会出于不想伤害对方感情的考虑,半推半就的被带入同居的状态。

    乍一想想,同居确实没有什么坏处。不仅能节约生活成本,还可以随时见到彼此,解了相思之苦。

    更重要的是,婚前同居还有试婚的效果。能让双方充分的相互了解和磨合,为未来的婚姻生活做好准备。

    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大家对待结婚的态度都越来越谨慎,试婚也被越来越多人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合则聚不合则散,总好过结婚以后再离婚。

    可是,当你带着结婚的美好愿望和伴侣展开同居生活时,可曾想过,看似无害的同居实际却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给你的感情带来巨大的危机。

    对于婚前同居带来的问题,大家都很容易想到“未婚先孕”。即使是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这对女性来讲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种“污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此也就不多赘述了。

    那假如双方都注意做好避孕措施,将怀孕风险降到最低,未婚同居就没有其他弊端了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经历婚姻家庭模式的巨大变化,同居现象在社会上快速蔓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婚姻。

    同居相关的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成为婚姻家庭领域的研究热点。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之前关于同居的研究基本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婚前同居行为会提高离婚风险,并对以后的婚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即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伴侣,婚姻质量往往会偏低。【1】例如:

    1、一项对92对结婚不到两年的夫妇的研究发现,有婚前同居经验的的夫妇相对没有的夫妇展现出更加消极的问题解决性行为和更少的相互支持。【2】

    2、加拿大一项对8177个结婚人士的研究发现,在排除了其它的会影响婚姻质量的主要社会地理因素的干扰后,比如是否有小孩、之前是否结过婚、父母是否离过婚、年龄差异等,婚前同居依然会显著的增加离婚风险。【3】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按理说,经过了婚前同居的筛选和考验再步入婚姻,应该比没有同居过直接进入婚姻拥有更高的婚姻满意度和稳定性才对啊,为什么研究结果却与我们的直觉判断相悖,反而会对亲密关系造成这么大的杀伤力呢?

    很多研究深入探究了背后的原因,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自选择效应,二是测度效应。【1】

    自选择效应是指——由于在当时婚前同居还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选择通过婚前同居这种路径来进入婚姻的人本身就具有比较反传统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容易造成婚姻的不稳定性。

    所以,不是婚前同居造成了婚姻的稳定性下降,而是选择婚前同居这部分人自身的特质决定的。

    而测度效应是指——从真正结婚开始测量两人的婚姻质量,对于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伴侣来说,实际上少算了两人的婚姻年限,因为婚前同居可以等同于事实婚姻。

    而婚后双方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一般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因此有婚前同居经历的伴侣相比没有的伴侣自然婚后满意度更低。

    相关研究比较了两种效应的影响,结论是测度效应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自选择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研究结果都发现,婚前同居和婚姻不稳定性之间的显著关联性已经减弱甚至消失了。

    因为随着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选择同居的不再是某一个特定人群,自选择效应的影响自然也就越来越小了。【4】

    但仍然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相关性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在一些更为保守的国家或地区。例如:

    1、对2,898名妇女的研究发现婚前同居和婚后幸福感和沟通水平是负相关的,而与婚后冲突正相关。【5】

    2、基于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中国居民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6】

    3、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中的成人问卷数据库,在控制住其它影响因素后,研究发现无论男女,婚前同居都将提高离婚风险。没有婚前同居行为的男性离婚的发生倍率是有过婚前同居行为的0.437倍,没有婚前同居行为的女性离婚的发生倍率是有过婚前同居行为的0.653倍。【7】

    随着同居现象的普及,自选择效应的影响从整体上被削弱了,但并不代表自对个体就不起作用了。如果你本身具有一些影响婚姻稳定性的个人特质,选择通过同居再进入婚姻,尤其是较长时间的同居,依然会加大婚姻解体的可能性。

    所以,恋爱双方,尤其是女方,在选择同居前一定要慎之又慎,想清楚双方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选择同居,仅仅是出于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的考虑,还是出于类似“订婚”的考虑。

    如果没有把同居当成步入婚姻的前奏,在同居之后也没有比较明确的结婚打算,让同居期限无限制的延长下去,那么同居往往会透支亲密关系,变成分手而非结婚的前奏。

    因为对于一部分人来讲,在“同居的小屋”里关久了,激情被生活琐事一点点耗尽,还没真正走入婚姻就已体会到了婚姻的现实感和束缚感。

    婚姻对他们来说再也不是一个充满向往的未知新世界,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厌弃。

    而同居又不具有婚姻的“强约束”,沉没成本也更低,自然也更容易“好聚好散”。

    参考文献:

    [1] 郭郡郡, 刘玉萍, 喻海龙. 国外同居问题研究述评:与婚姻比较的视角[J]. 西北人口, 2018, v.39;No.182(04):123-130.

    [2]Cohan C L, Kleinbaum S. Towar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habitation Effect: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Marital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 64(1):180-192.

    [3]Zhao H J Z. Cohabitation and Divorce in Canada: Testing the Selectivity Hypothesi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95, 57(2):421-427.

    [4]Vaus D D, Weston Q R. THE DISAPPEARING LINK BETWEEN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SUBSEQUENT MARITAL STABILITY, 1970-2001[J].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005, 22(2):99-118.

    [5]James S L, Beattie B A. Reassessing the Link between Women's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Marital Quality[J]. Social Forces, 2012,91(2):635-662.

    [6]刘玉萍, 郭郡郡, 喻海龙. 婚前同居、同居蔓延与中国居民的婚姻稳定性:自选择及其变化[J]. 西北人口, 2019, 40(01):87-96.

    [7]梁同贵. 婚前同居与初婚离婚风险——基于CFPS 2010 数据的分析[J]. 南方人口, 2017(4).

    本文首发于|Ariel研究室,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婚前同居到底是提前练习还是提前透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ir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