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故事模型
提到写作,最令人头疼的可能就是:没得写。(没故事可写)打开Word,半天憋不出一行字,好不容易写几行,下一秒就果断删掉,因为自己读的都矫情、尬!
但是好的故事却是任何写作中永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解决最初的选题+故事,即解决了大部分非虚构写作的核心问题。
经常有学员问我,说:“老师,我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写?”
其言外之意就是,什么准备都没有,想到哪写到哪。可能会有人质疑,没有前期准备+构思,能不能写出一篇好的非虚构文章。
我的回答是,“不可能。”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你文笔再好,用词再老辣,没有一个好的食材、没有一个好的准备,也无济于事。同样的道理,你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没有前期充足的准备,你连笔杆子都不想动!
所以,写作前一定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一个好的故事,在后面的过程中,写作的大楼才会越盖越高。
好的题材,决定文章整体的下限,也是间接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而上限,得看写作者自身的写作本领。
重点来了,如何选题+重建故事呢?
选题的标准,一定要符合下面几个点:
①故事性。我相信无论什么平台,大家都非常注重故事性。故事性,你也可以理解为故事情节。如果故事情节足够吸引人眼球,其实本身就已经脱颖而出了。
故事性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它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10个人中,如果超过6个人被感动或吸引,那这个故事就是个好故事。
②自己对整体事件、人物的把控。写作者必须得清楚故事的缘由发展,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写,对于整件事情的经历或者主人公,都必须有一定的见解。
如果对事件细节、人物、高潮没有充足的把握,即便是一个好的题材,写作者也写不好,在后面的写作中,将会出现颠覆性的困难。
③细节,是非虚构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细节可以贯穿一切,而文章一切想表达的,都可以用具体事件的细节来表达。
比如说,我想表达父亲的自尊心和作为男人的责任感。就可以用这样一个细节看出来:
提前一天进年货的当晚,搬运、打包、冷藏,父亲一直干到凌晨2点半,第二天早上8点半就被老板叫醒去摆摊。几天下来,父亲双眼肿胀,发梢的白色更明显了。他有些撑不住,母亲一个个电话打过去,也没空儿接。不喜欢多说话的他宁肯酸着手,一行行地敲字回复。我把所有的微信零钱都发了红包给他“鼓舞士气”,他也不收。
选题还有一点,我们得尤其注意:必须得符合平台的特性。每个非虚构平台对待文章的要求都有差异,作者最好投其所好,钻研其平台调性,再去投稿。
可能大家会有疑惑,为什么说选题能提高写作水平呢?
因为选题,直接决定了文章的层次。而选择了可读性强、故事性强的题材,在后期的叙事中,写作者本身,可以得到更大的历练。
越是起伏大的题材,越是能震撼人心,而越是震撼人心的东西,越是能锻炼写作者的水平。
“你能不能hold住那个题材。”
再说,重建故事。重建故事方面,我只特别提一个点:那就是故事模型。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模型去写?
建议两个模型。
①模块式。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按照几个人、或者一个人物群的方式,按照顺序写好几个人的故事。
②时间线。时间线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把人物安排在不同的时间点,但是要有一个主人公引领全文。
当写作能力不够优越,又想高产文章变现,除了提升个人能力,要走捷径的话,利用AI写作工具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虽然这种工具我用得不多,但还是有值得推荐的。
这款智能写作工具,你还别说,体验感蛮强的。
它应该是具备了大数据的收集能力,你想找素材的时候,它能自动匹配分析,获取到网上所有相关内容,这不正是我们要的提高灵感嘛,省力也省事。
如果手上没有成形的文章,利用它的扩写功能,几分钟完成一篇。如果已有文章想微调再生利用,当中有些内容重构、质量检测的功能,重构出一篇能保留原意但又重复率不高的文章。
这方法算是给大家多一个选择和出路吧。
下手不够狠,语言稚嫩
写作,在某些方面,和画画、唱歌、演戏等艺术行业,都有着共通之处。
写作上的人物刻画不全面、情节不突出等问题,在一张画上,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画的不立体,在演戏上呢?演的太突出,或者不符合人物特性,一个字,尬。
我把这共通的问题,总结为下手不够狠、侧重点不够突出。
为什么呢?
因为你不懂。你不懂结构,你不懂细节,你顾此失彼。你甚至连一条交接线,都找不明白。你只看到自己觉得的简单,背后的原理和构造,你都不知道。
很多刚开始演戏的,总喜欢演那种上层阶级、中产角色,就好像刚开始写作的人,喜欢用一些漂亮的的词藻,文章的逼格就高了起来。
那么还有呢?深入到细节里面的复杂关系呢?人物内心的情感,通过什么微动作表现出来的呢?这个人性格暴躁,就写他砸东西,打孩子。
他砸东西,他本来屋子里的摆设呢?砸哪儿了,有什么影响?他打孩子,家人怎么说?邻居怎么说?孩子平时怎么看他?
这是不是也能表现他性格不好呢?
高手和新手最大的差别在于,他具备某个类型的写作思维,他知道整个世界的立体,坏人也有好,好在哪?别人觉得他好吗?他最终表现出来,是好吗?他们知道应该着重强调哪些部分,而新手的写作世界观是平的。
不仅仅是写作观——平,还有文笔、语言平平,甚至可以说是稚嫩。举个例子,我以前的学员在非虚构写作中的一段话。主角是一对离婚在奖边偶遇,那条江是俩人从前认识的地方。
男人挽起女人的手,看湖水涌动,男人转过身,“没有珍惜你,是我一生的遗憾。在没有我的日子里...”
我跟他说,现实生活里,许多离婚男女是不大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即便说话,也不会是这样的味道,他们已经离婚了。最多,也可能只是打个照面。
后来他说,看到很多人在桥上看湖,觉得很感动,才想把它写下来。但其中的逻辑性和人物关系,没有考虑到。
一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由于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缺失,即便在写作中把景色、排比句、华丽的词藻用的天花乱坠,一旦触及生活的残酷、人物的细节就不够了。
这是任何词藻都掩盖不了的稚嫩。
那怎么样才能下手够狠?触及生活本质呢?
试一下写一些黑暗事实。
在我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写作的题材比较侧重于一些有些阴暗、敏感的题材。
因为那样的事实在平常生活中显得尤为突出,而其背后的故事本身,非常的爆炸,想要摆脱文字的稚嫩,就必须练就一番像手术刀一样的精准文字,而这样文字最好的载体,就是在一些阴暗、现实、难受的故事中。
比如写类似《盲井》里的杀人赔款故事:
一个凌晨,乃古和另外两名同伴与聋哑人一起到了作业层,趁聋哑人不注意,用力把他推到了一口废井里。然后,又马上把一块巨石和一些碎石推了下去。
干完这一切,乃古仔细往井里看了一眼,那人脸朝下趴着,上半身完全被石块覆盖,只有两条腿露在外面,一动不动。乃古确定他已经死了,便回身出了洞口。脸色平静,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比如写药娘的“成为女人”故事:
林小北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胸,他说,他的胸是一个很大年纪的客户出钱给他做的,用的是德国产的最好的硅胶,按照客户的要求D罩杯,还在胸口还纹了一朵玫瑰,轻佻、艳丽。
比如地雷村的“地雷伤人”故事:
太阳偏西,他深谙这个道理:“如果这次不碰,以后也别想碰了。”他伸出手,迎接可能到来的暴风骤雨。
“先稳住地雷,再慢慢打开装置,注意不要手抖,千万不能触碰到装置其他成分。里面有很多精细的弹簧,弹簧受限,雷就爆了。”所幸,结果是好的,他拆卸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颗雷。过程中,他忽然恍惚了一下,一种莫名其妙的气味使他突然眩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文字部分总是有一种紧张感、压迫感,每一句话,都能使得上力。上面三段的文字,文笔没有多好,但是每一句话都有足够的信息量传递,并且读者并不觉得突兀。
而在非虚构写作中,而能够传达某种力量的文字,一定不是稚嫩的。
怎么练?
我介绍两种方法,都是我自己亲自实践过的,并且完成后的评判标准很简单。
1.用文字描写电影激烈片段中的一场。
评判标准:让旁观者观看文字,并且能够复述三个关键点:
①激烈场景的细节。比如打斗、阴谋、竞技,读者必须能读出画面的细节。
阮宁国攥着锤子,冒虚汗,趁春光不注意,用尽全身的力气,一锤子砸在春光的后脑壳上,一声闷响,春光张着嘴巴,直挺挺地倒下了。
鲜血全被黢黑的煤渣吸走,除了阮宁国“砰砰”的心跳,没有一点异样,阮宁国抹了抹遗在头上的血迹,拖着春光往煤坑里走。
阮宁国早就设计好了,春光失足掉到煤坑里,被巷道上的大磁铁坨子砸中,致死。
②画面背后的背景。一场画面绝对不是单独、没有理由出现的,写作者需要通话一个背景的描写,让读者自己承接描写的画面。
2.用文字写小范围的环境。比如:天台。夏天的天台很凉爽,很多打工者在这上面吹牛、喝酒,天台有一大块区域长满青苔,经常上面聊天的人,他们是怎样的活法......
再比如:网吧。环境怎样?发生过什么事儿?游戏、性和女人,都可以写。
总之,由景及人,训练的话,字数控制在600字以内。
精准把握节奏
在解答之前,让我们知道非虚构写作中,节奏是什么?
总体上来说,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故事节奏,一个是文字节奏。
两者都很重要,但是不能混为一谈,两个是相互不同的组成部分。
在短篇非虚构类的文章中,节奏贯穿全文,是非常重要的组织部分。
在跟大家分享干货之前,我们先pass几条新手写作关于节奏上的通病,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1.流水账叙事,单纯叙述。这样的叙事方法,只有一种方式能够拯救,那就是故事性奇强的题材。只有故事性特别强的故事,在流水账中的叙事中才能脱颖而出。
但是,那样稀罕的好题材,你真的愿意用流水账的方式去叙述吗?不觉得“毁题材”吗?
2.不知所云的叙事,没有逻辑。在这样的文章里边,所有的故事都非常散,并且没有任何章法可言,好的节奏的加持,也无法挽回文章本身的失败。
所以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情:
节奏,要建立在一篇 有故事情节 有所内容的 文章上,否则节奏听起来很空。
如何把控节奏?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很细化的问题,我分享一个对于新手而言,实操性很强方法。
明确区分主干与旁支。
什么意思?你的文章,最终肯定会叙述一件完整的事儿,可能是一群人,也可能是一个人。
在这样一整件事儿的过程,就是文章的主干,是雷打不动的。而旁支,可以用来丰满某个人物的形象,比如:
在一个写二舅一生,最后留守村里,不肯出门的故事里,可以用这样一个旁支来写二舅曾经的某些经历: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913226
从酒桌上的只言片语中,我大略拼凑出了二舅那两年发生的事:
家里人嫌二舅年岁大了,没有一技之长,但也不能总在家好逸恶劳,便有想法给他介绍一份工作,有了工作才会有老婆,总不能一辈子都跟外公外婆在一起住吧,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三舅在县城里给二舅找了一份某玩具厂里的安保工作,二舅也同意,所有手续办下来后,二舅没有二话,安心上班去了。
大概是2012年,淮北收到上面的指令,所有夕阳产业,比如煤炭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都要进行限制。同时,当地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轻文化,以娱乐休闲等文娱活动带动片区的发展。好巧不巧,第一批酒吧等娱乐场所就建在玩具厂旁边,与民工宿舍仅一条街之隔。
计划了好一阵子,终于,带着新奇感,二舅走进了那个酒吧,一次、两次、三次……渐渐熟络后,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不可以妨碍主干的叙事。
也就是说,我们先不考虑文字的节奏,直接调整大方向(叙事上),就可以把节奏轻松带动。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激烈的场面分割节点。
类似于这样的语句:
旺哥俏皮着脸跟那人对骂,那人也不做声,旺哥用本来就不流利的话把那人家里的女人都给骂了个遍,那人实在忍不了,故作惨状,退到旁边沙堆下,抄起一个带钉的木棍就往旺哥脑袋上砸。
旺哥敏捷一躲,反手擒住带钉的棍棒,另一手掐在对方脖颈,左半边身子向上用力,眼看那人头部要先着地,旺哥又使劲在空中把对方的头往下按,半秒后,头直接拍在地上……
一声“咚”的闷响,那人就像死了一般,我想,他这行饭也不好吃,如果那人第一下打中了的头,旺哥也完了。
每隔几个段落,出现一次激烈、难忘的场景,也可以分割节奏。
总之,利用差异性较强的语句和段落,分割文章的情节点。
没有文笔,只有风格
几经周折,21岁的杨绍全当上了临时代课老师。
小学在村后的山坳里,四周没有房子,也不通电,学校里有一栋二层楼房,一栋矮房子。矮房子有一间烧水房,有一间值夜房。杨绍全住进了值夜房。
我家离小学300来米,有次家里来了客人,我就去和杨绍全搭铺。他才20出头,看起来像个30岁的人,胡子拉碴。他抽烟,烟灰也不弹。烟灰落在衣襟上,落在衣袖上,白白的。
第四天,最后一夜,禁闭室扔进来两位遍体鳞伤的同学,一个高一点,骨瘦如柴,我看到他腿一走一跛,衣服上血迹已经渗入纤维组织,成为硬邦邦的一大块;另一个矮胖点,人中很短,头上裹着纱布,腿上贴着渗血的创口贴。和我一样,他们都哆嗦着嘴唇。
后来我知道,高个子叫刘威威,矮个子叫根龙,因为打架被关到这里来,他们已有半年的学龄。
在每个按摩院的门口,都坐着一位玩手机的大姐。这些大姐通常年轻时做过“小姐”,自己手里已积累了同行和客人的资源,就在花街上开店。只要路过的行人稍有意地放慢脚步,大姐就会停下手里的开心消消乐招揽生意。
“新来的大学生,一米六五,模样乖。”
快餐四百,包夜一千。在花街从事性工作的姑娘,收入比一街之隔的白领要高很多。
首先看一下这3段话,我猜大家在看这三段话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被触动了,三段话表达的信息不一样,我们为之触动的点也不一样。
在非虚构写作中,“没有文笔,只有风格”。
为什么呢?
因为在我大量审稿的过程中,我发现:文笔的作用在非虚构文章中,没有那么重要。
曾经有一位四十岁、只上过小学的男人,在编辑的多次建议+修改下,完成一篇让人潸然泪下的非虚构作品。
他的作品中大部分的堆积,都是故事情节堆积起来的,也就是说,一个0基础作者,想写好一篇非虚构,你必须得有足够的 故事情节+细节 支撑。
那如果找适合自己的文字风格呢?
1.模仿。在一开始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文字是适合自己的,更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动笔。这时候,我们可以去模仿别人的文字?
如何判断其他作者的文字风格,自己可以模仿呢?
①自己喜欢。只有真心喜欢别人的文字,才会有模仿的动力。
②可预见的自己。你看到别人的文字风格,发现:这样的文字、笔法,并不难,自己也可以做到。并且在刻意训练下,可以达到的周期并不长。
在模仿后,我们会有一个别的作者的写作套路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如果我们停滞不前,那依然无法写出一篇好的非虚构。
所以我们要添砖加瓦,修饰、查缺补漏,也就是最终,找到自己的个人风格。
2.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下,能够写出的文字。在第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具备相关知识,但是,你所学到的不一定适合你。比如:你为了模仿那个作者,你可能会花很大的精力去写一段文字。这样的效率会不会太低?
比如:你写作过程中,局限在那个作者的固有风格里。这样是不是也难以突破更多?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选取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去做。写作也是一样。
ok,所以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写出来的文字,才最适合自己。如果有缺点,可以慢慢改。
其实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方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详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私信我。其实,在我们找到自己的文字风格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应该保持刻意训练,千万不能撂那里,不动不写。
想要让已经到手的技能长期为自己服务,你必须得去不断练习、不断深耕,最后成为固有的写作风格,成为别人模仿风格的对象。
放在最后的话
相信你看到这里,真的是很喜欢写作。因为这篇回答全篇干货,很枯燥,若不是真的喜欢,怎么会一字一句的看完呢?
每个人的写作初衷不一样,有的人为了让自己多一项技能,毕竟文字上优势,在任何地方都是加分的;还有的人,是为了锻炼思维和逻辑性。
确实,任何一个类型写作,对思维和逻辑的考验都是超强的。
我跟大家可能不一样,我是因为穷。因为够穷,所以拼命去写。
如果这篇回答对正在写作或者准备写作的你,有些许帮助,帮我点个赞+收藏吧。
如果你对非虚构这个类型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发你,非虚构我之前也试过很多的体裁,最终发现还是喜欢真实性的非虚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