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有太多读写结合点,比如二下第二课《找春天》课后选做题:模仿4-7或者8写一段话。
课本4-7是把春天的意象想象成春天的一部分,学生可以模仿。
最后一段是用5感找春天。
这就是读写结合点。
学生模仿写了一些:
天上的风筝飘啊飘,那是春天的发卡吧?
小鸟飞来飞去唱着歌儿,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树上的柳枝垂下来,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山上漫山遍野的花儿开了,那是春天的新裙子吧?
学生也用5感法,写出了找春天。和之前一年级下册讲过的《会说话的五官》同步。
学生写:
我用眼睛看到了小草探出头来,用鼻子闻到了花的芳香,用耳朵听到了鸟儿歌唱,用手触到了春风的温暖。
以前《植物妈妈有办法》仿写、《场景歌》创编、《小蝌蚪找妈妈》关联词语运用、《我要的是葫芦》形容词的准确性……都是读写结合点的运用,如果每一个读写结合点都能够被有效的利用,让学生养成读课文时进一步思考哪里写得好,学习后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这样是不是课文学习的价值更大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