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无疑是一位执着性灵,文采精华的写作者。她以极富灵性的感性理解自然。所有的风花雪月,草木秋霜沾上她个人的情感色彩,都是其个性的延伸。在林黛玉的感性世界里,“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
她将自己悲观,多愁的心事默默的倾诉给明艳的桃花,飘泊不知所终的柳絮,随水流逝的落红……每一种风物感染了她的情绪。香菱向她求教写诗时,她让香菱先去熟读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这些诗歌大家的作品,谙熟于心,细细揣摩,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方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种方法不就是“以读促写”吗?所以,林黛玉可谓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以读促写,既是我们母语学习的基本特点,也是前人学习写作的重要经验。以写作为立足点的阅读教学,其重点是“以读促写”。读一篇文章,或者是读一组具有共性的文章,梳理写作思路,然后明确研读与模仿的写作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研读中涵养文才。被研读或模仿的作品,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教材选文,亦可以是学生佳作。
譬如学习了《紫藤萝瀑布》一文,既可以模仿“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的语句修辞,也可以模仿文章的结构,亦可以借鉴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此外,读懂了“‘我在开花!’他们在笑。”“‘我在开花!’他们嚷嚷。”这种口语化的句子,其实也就读懂了紫藤萝与作者为什么在人生的厄运面前能够绽放得如此灿烂的缘由。这在创作上属于一种近乎“天籁”的自然天成的状态,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提炼,经过不露痕迹的文字加工,形成一种自然平淡之美。这样的研读多了,学生渐渐会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渐渐形成个性化语言风格。
所以,“以读促写”,“读”是媒介,“写”是目的,是方法实践后的结果。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形式,巧点妙悟,关注学生生活,在读写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学生文才的提高指日可待。
感受造化的奥秘、诗意的境界,也许会稍纵即逝。但可以突然间激起“心游万仞,对物通神”的灵感和想象力,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写作中,“性灵”是必不可少的,它决定了文章的“活”,是个体真实情感的灌注。
所以,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如何使作文教学回归健康的本真状态,无疑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