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生活中,我们的自主性比我们所设想的更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比我们所想的对另一个人有更多的依赖和反应。
—— 鲍恩
一、 理论背景
1. 20世纪40年代末,鲍恩在做精神科医生时,开始对家庭发生兴趣并将注意力转向精神分裂症。在其到国家心理健康中心工作时,他开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所有家庭成员进行研究。其中他观察到这些家庭中许多和精神病家庭类似的作用机制。
2. 几个核心问题定义
A. “共生”,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有倾向性的情绪影响的集中反应。
B. “依附焦虑”,母亲和精神混乱的子女之间的紧密情感连接影响到整个家庭,是由焦虑造成的病态紧密关系。
C. “情感囚徒”,每个人受制于一定的情感,缺乏个人自主性。
3. 鲍恩认为从正常家庭到精神病家庭之间的变化是连续的,但是所有家庭从情绪融合到分化的程度不太相同。他的家庭治疗理论是对精神分析原理的拓展,并为在家庭治疗中研究人类行为和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视野。
4. 他认为精神分析太个人化,转而观察关系的情绪法则与矛盾动力。
二、家庭系统治疗理论核心概念
1. 鲍恩的系统理论描述了作为多代关系网络的家庭对个体和亲情的相互影响及塑造。
2. 8个核心概念:三角关系、自我分化、核心家庭情绪系统、家庭投射历程、情感截断、多世代传递关系、手足位置、社会退化。
三、三角关系
1. 产生原理
在人际关系中最直接的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但是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系统存在焦虑时,第三个人的参与能减少两个人之间的焦虑以维持稳定。而亲密关系中,是最容易产生焦虑的。
三角关系的形成,是人类面对焦虑时的自然倾向。三角关系分为应激性三角和症状三角化。
简单地说,当人们发现他们自己和另一个人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会求助于第三个人。结果形成的三角关系是更让人“舒服”的,因为它能够承受更多的紧张压力,因为紧张感会从三个人之间进行相互转移,而不是由两个人直接承受。
后来鲍恩又将三角关系的假设理论延伸到包含“爸爸”“妈妈”“孩子”之间的三角关系。
2. 关系结构
A. 三个人
B. 两个人和一个群体
C. 两个人和一个话题
D. 两个人和一个物体
3. 作用机制
在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中,“三角关系”(三角互动)是关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三角关系在内部不停转换,不停联盟,影响敏感性、知觉、行为。一般在环境稳定时,两人关系的运作可以保持稳定,一旦面临压力,为舒缓压力,低分化者会将第三者拉进关系中形成三角关系,以次暂时转移双人关系的紧绷情绪。家庭的分化程度越低,三角关系对于维持情感的平衡性就越为重要。例如:父母吵架了,氛围太过紧张了,本来想拉个人进来,结果实在找不到人,把成家的孩子拉了进来,孩子本来只是想充当一下“和事佬”(拯救者),结果发现自己救不了父母的关系,于是成为了“受害者”,受害的情绪没有地方转移怎么办,就飙向自己的伴侣,于是就成了“加害者”,进而促成另一个“三角关系”的形成,这事情就变得没完没了了.......... 一个人未能达到高度的自我分化,是因为他陷入了三角关系。在这些家庭中,人们成为其他人行为方式的“情感囚徒”,这种情感关系标志着个人自主性的缺乏。
而在分化很好的家庭中,即使在压力很高的情况下,人们仍可以维持情感的分离,系统的平衡不是依赖三角关系。
但是,三角关系导致家庭成员不能面对家庭的真正问题。三角冲突可以减压,但会使冲突在某些方面冻结。如一家三口,儿子可能倾听了夫妻双方的抱怨,而与双方都很好,但这对夫妻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4. 可能产生的结果
A. 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加入而产生动摇;
B. 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离开而产生动摇;
C. 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加入而产生动摇;
D. 不稳定的两人关系可能因为第三者离开而产生动摇。
5. 解决方法
自我分化的能力,以及去三角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