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这段话摘自龙应台女士的散文集《目送》首篇,它用最朴实的词藻,向我们揭示了千千万万对子女父母的目送成长。而我总觉得,在这些最简单的字词中,却透出了一位母亲身上流露出的浓浓的悲伤。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她的文,全旨在于“慈”、“悲”二字。“慈”是慈爱,和善,是输一己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这两者,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决而行。
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与失智,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意,放弃,失败和脆弱,它有着最深沉的情感,无异于是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那样的目送,往往贯穿了我们平凡的一生。少年时期的目送,承载了满满的希望与企盼,就像奶奶挥手时的一句:“囡囡,要好好学习呀,要努力哦!”而我们则会在这样的目光中多多注意脚下,多多回顾身后;中年时期的目送,是一场单人的旅行,被注视的人会迈动稳健的步伐,顺顺当当地往前直行,渐而忘记了身后的那道目光;老年时期的目送,便是生与死的距离,我们看着他们掩于尘土下,不落一丝痕迹,只是从此,我们的眼前已有追随的方向,我们的身后却再无一人。
读《目送》让我又一次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唠叨的话语。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
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