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一八年8月3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如果生命的长度是以时间来换算的话,我已经度过了23年2个月19天。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要是能在23岁,还比较年轻的时就确立了自己的三观,应该是比较幸运的吧。
可能有人说,你这个年龄还算是比较年轻的吧,现在就确立是不是有点不靠谱?迟早会变的。
在这个世界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那么多那么多,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时时刻刻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人,寻寻觅觅一辈子,可能到死的时候还不明不白,心存遗憾,很可惜也很无奈。
而有些人能,很早地就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此奋斗一生,不论结果何如,也不后悔,这样的人毕竟是很幸运的也是很少见的。
而我呢,既不像第一种人那么不幸运,也不像后面一种如此幸运。
我算是一个平凡的人,此前在这个世界上寻寻觅觅,也算是碌碌无为的随波逐流的过了23年。
人生不过百年,在四分之一的末尾,一个普通的人赶上了末班车。
价值观
先来说说我的价值观。
因为价值观是我最早确定的,也可能是我觉得最容易决定的一部分。
我比较幸运。
一是出生的家庭背景,物质上不是特别匮乏,更幸运的是,父母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我读书的习惯。
如果说起来,小时候读的第一种类型的书应该是童话故事,主要是为了学拼音,无心插柳柳成荫,拼音到现在说实话已经给我忘得七七八八了,但是书中各种各样的故事,王子与公主,皇后与巫婆,可能确实在我当时的心里,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书中童话的世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大概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从童话故事开始,一步一步的向另外一个世界开始探索吧。
幸好这个习惯随着时间并没有消逝,而是在一本本书中,碰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也了解了越来越多的道理。
国王往往可能是忧郁的,这个时候他需要一名智者告诉他快乐的答案,而答案往往也存在在一个自由自在的乞丐身上。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有些牵强,但是毕竟不是那么物质。
虽然书中所描述的事物往往和现实所崇拜的事物完全相反。
书中有写爱情,有写英雄,有写失败,也有歌颂成功,不过却很少有写金钱的魅力的。即使有,嘲讽居多。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我也有过极度渴望一件物品而更不不可能拥有的那种不甘,或者想要得到就需要为此付出很多的努力的时候,但是这种渴望却随着岁月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淡。
如果你曾看到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余华等一众大师们在书中所描写的那种苦难的话;
如果你也曾看到过多少作家费劲心血想要抓住的那种转瞬即逝的幸福的感觉的时候;
还有人类波澜壮阔而又一切注定,却充满巧合的历史。
也许仰望星空,才能和这样的感觉贴合吧。
仰望星空的渺小,以及想到有可能在一万年前的亘古,也曾有着同样一人,与我有同样感觉的神奇。
诸行无常,诸相皆空。
总得来说,金钱可能在我的心中,始终不是第一位的,包括名利也是。
独特的经历,和独特情感的追求,是我所看重的。
世界观
过去我没得选,现在我自由了。
文化塑造了一个人,但同时,也捆绑住了这个人。如果这个人始终不明白这一点道理的时候。
人越长大是会越迷茫的。
因为就我来说,越长大,我越觉得这个世界是陌生的。
如果说理想和现实差的有多远,那么我觉得,书中写的可能就和社会的真相差的有多远。
书有很多种类型,大部分写的,可能都算是谎言。所言与所看,往往十万八千里。这对于一个经常从书中寻找答案的人来说,应该也算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了。
只能不断地积累,积累实践的经验,积累书中的经验,看更多的书,见更多的事。
滚滚红尘,最难的就是练心。
跌爬滚打,擦亮眼睛,横眉冷对。
慢慢地才能练出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睛,和一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不动心。
关于具体的世界观,龙应台《信念》和北岛的《我不相信》里面讲的,要比我好很多。
聪明人是有,因为笨人也总是会被生活教导聪明的。
人生观
我曾是一个过去迷茫,未来也可能迷茫的人;
我是一个兴趣使然的人;
我还是一个痛苦的人。
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要去往哪里?
这三个问题我想了不止一遍。
没有结果。
书中呢?
无数的哲学家们、科学家们、皇帝和将军们,历史上曾留下不朽的人们。
没有一个人知道最终的答案。
我曾以为,当你想要出发的时候,你总得知道你将去往何方,才不至于迷失。
这个最终的目的地,无数人有着无数人的终点。
教徒终其一生信奉、深信不疑的相信着他们的“上帝”,这是他们觉得最快乐也是最幸福的事了。
士兵和将军们始终深爱着自己的母国,甚至是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依然不变,前仆后继。
科学家们高举着知识的火把,终其一生只有一个目的,在浩无边际的宇宙里,扩展、照亮哪怕一丝丝如宇宙般浩瀚无际的知识迷雾,让人类的知识更前进一点点。
哲学家们比较苦恼,建立,然后推翻自己的理论,就这样整整思索了几千年。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波又一波的哲学家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没有一个人能说服其他人。
而时代早已变换,随之而来的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人的物化、异化、量化、拜物教……
就像黑格尔说的,真理,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缓慢着前行着。
不过,如果问一位最聪明的智者,问一群最聪明的智者们,连这位或者这群智者都不知道正确答案的话,甚至给出的答案相互对立、彼此否定的话,那这个问题到底还有没有答案呢?
答案我觉得是有的。但是却没有最正确和最唯一的。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其实他们早就回答过了。每一位匆匆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不知道将要去往何处的人。
不论是苏格拉底从哲学也好,弗洛伊德从心理学也好,甚至爱因斯坦想要从科学上发现大一统理论从而为万物归因也好。
每个人都做出了对于他的时代的他的回答。
理念世界、道、上帝、万有存在……
而如果一定要我说的话,我的“上帝”是“苦难”
这将是人类一切的源头,也是一切生物的源头;
这将是所有人所反抗的,也是所有生物所反抗的;
这也将是所有人与生物想要逃离,却始终与之陪伴至死亡的。
我过去是不信上帝的,如果现在说硬要有一个“上帝”的话,那么唯一的上帝只能是“苦难”
因为人只要活着,不论有无幸福,但肯定逃脱不了苦难。
有人说,上帝是仁慈的,我说不对,上帝就是苦难的,苦难随机、随质、无目的和无差别的降临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如果说这是一种幸福,我不信,这倒不如说是一种诅咒,一种人永远无法摆脱的诅咒。甚至连死亡,也不知能否摆脱。
苦难是那唯一的存在。
还记得最初的祖先吗?
他们躲在山洞中,围坐在小小的篝火边,畏惧那些他们无法控制和理解的事物,洞穴之外是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狼嚎和虎啸伴随着这微弱的篝火,才得以度过这漫长的无边际的黑夜。
病死、饿死或者被野兽吃掉,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瑟瑟发抖的承受苦难。
生存斗争,始终存在于这个蓝色的地球的所有生物之中。
它们不得不为了食物厮杀;
为了水源厮杀;
为了宿地厮杀;
甚至为了繁衍而自相残杀!
为了什么?
只为了短暂的逃离这种被苦难所控制的欲望。
而当新的一天到来时,它们又不得不开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折磨。
人是所有这些受苦难所支配的生物之中最智能的,但是连这种所谓的“智能”,不也是在痛苦的支配之下而被鞭挞出来的吗?
为了逃避痛苦,生存也好,团结也罢,人类群聚而居,开始建造工具、开始互相交流,最后创造文化,建立文明,只为了生存,逃避相对的更痛苦。这就是人类文化的源头。
这痛苦已经伴随人类几千年了,漫长,真实,如影随形。
自人类学会思考以来,人类就在不停地创造意义,也不停的追问意义,意义从何而来?意义想去往何方?
为什么?
因为我们无法理解痛苦。
人为什么生来就要承受这种痛苦?
所以基督教信徒们创造上帝;
所以佛教的佛陀发明极乐世界;
能否逃避这种痛苦?
科学家们永远在有意识的、无意识的推动着这样的进程;
心理学家们致力于解释、发现苦难之因,最后避免人之苦;
文学家们或者用冷酷的笔锋残酷的描写长盛不衰的苦难,或想留住那转瞬即逝的幸福。
这进程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会存在。
苦难选择所有人面对它。
大部分人失败了,消失了。
少之又少的人接受了,并承受住了苦难。
运用自己全部的才智、勇气和运气。
后面的人们将其称之为英雄。
然而不论英雄是否有无、多少,苦难将继续它的朝圣之旅。直到陪伴与人到永恒。
这就是我发现的真相。
真相是那么的残酷,以至于到现在为止,大部分人还生存在“意义”的温室之中。赋予苦难以意义,赋予苦难以价值,否则呢?
这是一个娱乐致死的时代。
为了这个目的,人们更愿意停止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