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是持续指导企业发展的动态工具。
战略管理十大门派:
1.设计学派
2.计划学派
3.定位学派
4.企业家学派
5.认知学派
6.学习学派
7.权力学派
8.文化学派
9.环境学派
10.结构学派
SWOT分析法
(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告诉我们,制定战略,首先要评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的独特竞争力所在,同时,还要评估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找出成功的关键因素,制定战略就是把企业的自身能力和外部条件进行匹配的过程,(设计学派核心观点)
3C模型:
公司自身,公司顾客,竞争对手;制定战略就是把握公司自身,顾客和竞争对手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对同一个事实,到底是机会还是威胁,判断的主观因素太大。
以往成功的经验,可能下一步就成为你的失败的根源。
五力模型: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市场中新加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同行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不管外部怎么变,企业实际上能选择的战略,只有三种:
1.成本领先战略
就是通过规模优势和精细化管理降低产品成本,走代价路线,注意,这个代价不是低品质,而是在保证品质基础上的成本控制,比如:
小米手环,假设生产手环的机器设备等固定成本是1000万元,每只手环的材料费,人工费等变动成本是30元,小米能够卖出去1000万只手环,那么平摊到每只手环的固定成本是1元钱,再加上变动成本30元,每只手环只要卖到31元,小米就不亏了。
如果你想和小米竞争,用同样的价值1000万的设备进行生产,但你只能卖出去10万只,那么平摊到每只手环的固定成本就是100元,再加上变动成本30元,你得卖到每只130元才保本,那你怎么跟31元的小米手环竞争呢,这就是成本领先战略的巨大优势。
2.产品差异化战略
也就是用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依靠品牌忠诚度,走高价路线,(苹果就是差异化战略的代表);后来又出现一个所谓的蓝海战略,说的是避开激烈竞争,找到一片无人涉足的蓝海,
3.专一化战略
锁定一个比较小的细分市场,在里头精耕细作,闷声发财,比如中国的传音手机,在国内非常低调,但是它埋头做非洲市场,2019年的手机出货量达到了1.37亿部。在整个非洲市场占有率高达52.5%,(专一化战略到底怎么做?你可以去听听邵恒头条第44期,中国公司怎么在非洲做生意?)
波士顿矩阵把一个公司所有的业务分为四类,我们以微软公司为例:微软的Windows业务,市场份额高,而增长潜力低,这叫现金牛业务,微软的云计算业务Azure,市场份额高增长潜力也高,这叫明星业务,微软的智能硬件业务,市场份额低,但增长潜力较高,属于问题业务,而微软曾经涉足的手机业务,市场份额认错,增长潜力也低,属于瘦狗业务。
面对这四类业务,要么保持现状,要么追加投资,要么收割套现,要么直接放弃,策略简单明了。
哲学家休谟早就证明,从过去不可能推论出未来,从一切已知不可能推出未知是什么,战略管理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的本质应该是捕捉新事物,寻找新机会,开拓未知领域,定位学派把战略过程浓缩成一个固定程序,是以往经验的不断复制,而不是创新。
战略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企业家学派
这个学派非常强调企业家在战略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当中,企业家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因为各种生产要素,像货币,土地,劳动力等等,都是市场给定的,无非是计算价格和产量而已。
企业家可以在各种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创造性的生产组合方式,来获得超额利润。
你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只不过是你自身信仰的反映,(信仰,即企业家说的愿景)
愿景:是对战略的心理描述,它是一种灵感,一种意向,一种对组织的未来想象,而不是一份用文字和数字来详细阐述的计划。
认知学派
只要是人认知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该犯的错一样也跑不了。
学习学派
你不可能在下水之前就学会游泳,考虑到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以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我们在真正动手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是想不清楚的,也不必想清楚,我们只能从干中学,通过不断试错,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反馈循环。
企业家的角色,就不再像一个高明的棋手那样,运筹帷幄,指挥高度,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园丁,只负责浇水施肥,给组织提供养分,让战略从组织的花园里自己生长出来。
商业世界的真实情况可能是,即不存在纯粹深思熟虑的战略,也不存在纯粹自然涌现的战略,而是两种情况的融合,在学习过程中调整战略,用战略来指导学习过程。
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其实并不是搞清楚这头大象的全貌,而是先要保证这头大象活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