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民间神话故事没有得到有效的认识和挖掘。像西方《指环王》般宏大、令人震撼的作品中国也应该有,而且也能有,关键在如何透彻认识和挖掘中国民间神话的精髓,并创造出与之契合的人性、制度、文明的演化和博弈。
《哪吒—魔童降世》依托中国神话故事,突出故事中各个人物的鲜明个性,恰当植入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内涵(这个内涵符合人性又不落俗套),成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
概括起来,《哪吒》想表达的内涵(或说文心)有以下几个:
一、成长的烦恼:无论大人或者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都受到过或正承受着“成长的烦恼”的困扰,这个点是共同的痛点或说关切。
由于出身的离奇,除了父母之外,哪吒先天就缺少周围的认同和关爱,这磨就了他孤独、压抑的个性。他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认同,但又拒绝悲戚求告,因为他知道靠求告得来的肯定和认同是不牢固的。哪吒压抑、孤独,但又天生的率性、担当,这为塑造他的个性提供了很大的张力和空间。最终哪吒在坚持自我和率性、担当中获得肯定和认同,实现了成长,摆脱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而不是被烦恼打败。
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路但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敖丙在家族荣誉与个人的善良内心之间挣扎、抉择,无疑是又一个成长中的烦恼。
二、人间之挚爱:人生天地间,短短几十年,最值得留恋和最最不舍的应该是“人间之挚爱”。这种爱人人都会有,人人都珍视,然而又稍纵即逝,人人都留不住。于是,被不断演绎,又百看不厌。这种爱最有代表性者当为父母之爱和男女之爱。哪吒父母一个严肃含蓄,一个温柔慈爱,把人世间父母对孩子之爱诠释的真切并透彻。引得广泛认同和共鸣。
三、自私与大义:自私是人之本性,然而过度的自私源自嫉妒、贪婪和狭隘、偏见。
申公豹可谓过度自私的化身,他的自私在嫉妒和贪婪中慢慢成长与膨胀,终至利令智昏,不惜牺牲他人以达成个人私利。龙王也是过度自私的化身。长期压抑的状态和狭隘的眼界使龙王固执的认定“龙族必须呆在海中镇压妖兽是一种不公”,这种狭隘和偏见生长和膨胀的结果是,龙王与小人相勾结,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不惜牺牲他人、甚至自己的孩子以达成个人私利的目的。世间乱源,多为过度自私者利欲熏心所致。
然而,芸芸众生,大都能以悲悯之情平衡内心的自私,不使之过度膨胀。还有少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者,能够抱持更加开放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为了芸芸众生和心底执念战胜自私,展现出大义,实为难能。因其难能,故而可贵,也因此被反复演绎,并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
四、幽默:人生实苦。面对苦涩又无奈的人生时,如不学会自我调节,将逐渐丧失人生的色彩和乐趣。幽默是生命承重时的一股清泉。
在影片中,太乙真人扮演了这么一个调节气氛的清泉角色,从谐趣的川话(太乙真人的道场确实在四川),到诙谐的造型(肥大的身体与小耳朵、小鼻子、小胡、小头形成极大反差,最妙者为以意想不到的猪当坐骑,亦与常理产生极大反差),再搭配一系列幽默的情节,甚至连两个看门的结界兽都萌态百出,让人忍俊不禁。由这样一条调节线贯穿下来,使整部影片平和中正,不致沉闷。之所以说“平和中正”,是整部影片始终保持了一个度,不过于搞笑和轻飘,也不过于正经和沉闷,做到了“真挚与蕴藉”的恰当把握。
五、天道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再大的劫难,再波澜壮阔的场面,终究会过去的,唯有本质的存在不会变,比如人性、比如人间之挚爱、比如成长的烦恼、比如一次次争斗和争斗之后回归的平静……
成长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