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合作双赢”“合作共赢”,就是说大家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销售工作中,我发现很多销售人员仅仅是把“合作”这个词挂在嘴边,在思维意识的深处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合作的含义,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把“合作”的理念落实到销售行动当中。或者,对于合作的认识停留在很浅的层次,所以也只能进行一些表面的合作,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只有共同合作,大家才能分到更多的利益,这一点大家都懂,但是怎么去做呢?在这里,我们希望从思维深处提出一种意识——“大合作意识”。
请注意“合作”前面的“大”字,这个字是该意识的核心。要知道,合作是一名销售人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在跟进任何一个项目的过程中,合作肯定是贯穿始终的。比如,你介绍一台设备给客户,客户购买你的设备,这就算是完成了一次合作。你可以列出近几个月的销售业绩,仔细想想,哪一项业绩的产生不是来源于合作呢?可以说,客户是业绩的最终来源,而合作是业绩的助推剂。因此,合作很重要,然而,很多人对于合作的理解却很狭隘。经常有听到销售人员在推介产品时和客户说:“我们可以合作一下。”他们口中的“合作”,仅仅是基于自己销售产品的合作:客户有需求,而你的产品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双方可以合作解决需求。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合作,但是不要因此就把合作意识囿于这么小的范围内,我们要有更“大”的合作意识。
所谓“大合作”,不仅仅是基于自己产品的合作,还是基于客户资源、互补型供应商、集成商等全方位的合作。合作的路径不仅仅是以自己销售的产品为载体,我们可以拓宽更多的路径,找到更多的载体。合作的路铺设得越宽,我们的信息通道才更为及时和畅通,所带来的“合作效益”才越明显。
比如,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合作。某客户生产3D玻璃,需要全自动检测3D玻璃的所有尺寸。由于是新的产品,客户自己也没有相关的解决方法,于是找到了你。3D玻璃的尺寸有很多,包括长度、宽度、弧度等,作为核心传感器供应商,你评估后,告知客户测量长度和宽度,其余检测做不了。如果要做全自动检测,需要客户自己把传感器集成到设备上去。为了抓紧解决问题,客户只能先购买了传感器,再自己想办法解决。
客户提出需求,你解决了部分需求,一次简单的合作就这样完成了。然而,这真的是完美的合作吗? 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存在“大合作”意识,我们的销售行为也许就会发生变化。
首先,我们告知客户长度和宽度的解决方案,然而,客户还需要测量弧度。客户是玻璃生产商,主营玻璃,接触到传感器的机会很少,你让他自己去找方案解决弧度问题,难度会很大。然而,你作为传感器供应商,拥有更多的行业资源。这个时候,你得知B公司的传感器可以解决弧度问题,那么你可以作为中间人,把B公司的销售人员介绍给客户,你们联合给出尺寸测量方案。一方面客户的尺寸测量需求得到了满足,另外,B公司的销售人员会非常感谢你的联络,建立起合作友谊。方案有了,但是客户还需要集成,而你们两家传感器供应商都没有集成能力,我们可以介绍一家集成商给客户,让其协助客户集成。这样的话,客户的全部需求(全自动+尺寸检测)得到了满足,非常满意。而集成商也赚取了相应的利润,非常开心,感谢你的主动介绍。
通过你的介绍,B公司和集成商都顺势和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你不仅仅和客户保持了合作关系,和B公司及集成商也产生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关系网络。故事还没有结束,有一次,你去攻略一个重点客户C,然而迟迟攻略不进去,压力很大。恰巧,B公司的销售人员和客户C关系很好,而且是他们的核心供应商。基于之前你和B公司建立的合作关系,B公司很乐意帮助你和客户C建立关系,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你顺利成了客户C的供应商。另外,你介绍给客户的集成商,自身客户资源很广,和多家客户保持合作关系。集成商为表示感激,在集成设备的时候,主动推荐你的产品给他的客户。于是,你顺势通过集成商的渠道关系扩展了更多的客户,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关系,业绩自然突飞猛进。
我们可以就此对比下,先是简单的合作,你仅仅把你的传感器卖给了客户,合作就到此为止了,没有进一步向下发展。然而,如果我们有“大合作”意识,合作深度会大为增加。我们不仅把传感器卖给了客户,还通过项目合作结识了B公司和集成商,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之后,我们又通过他们的关系,扩展了更多的客户资源,这就是“大合作”带给我们的好处。简单合作也许只能带给你一次项目的业绩,然而通过“大合作”,你挖掘到的不是项目本身,而是无限的潜力。通过关系的层层传导,你可以织起密密麻麻的关系网,而业绩,就源源不断地从关系网中“流动”出来。
通过“大合作”,合作的关系网络会越织越密,然而,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你有意识地去建立和培养。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不要仅仅盯着自己的产品不放,做好自己的产品只是基本要求,我们要放开思路,保持学通过“大合作”,合作的关系网络会越织越密,然而,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你有意识地去建立和培养。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不要仅仅盯着自己的产品不放,做好自己的产品只是基本要求,我们要放开思路,保持学习,去接触更多的同行、合作商、客户,去主动了解他们的产品,分析对于自己产品的互补性。在此基础上,当我们有了具体的项目时,机会就来了。要抓住客户的每一个需求的细节,深挖其本质需求,除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可以以此为契机,动用之前建立的关系网络,介绍更多的朋友给客户。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生性”,不要小看你建立的任何一个关系链,它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关系链,关系链多了,真正有价值的关系链才会由此产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