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传统教育都是,要好好念书,争取考上好的大学。上大学,又要挑热门专业,争取将来能找个好的工作。走上工作岗位,又被教育说要勤恳工作,多做业绩。
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是赚钱和这些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但关系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大。
在《富爸爸和穷爸爸》这套书中,有一个经典的“收入来源四象限”理论,帮无数人澄清了普通人常见 的误区。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理论。
02
在书中,作者罗伯特请崎把普通人的收入来源分成了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对应的是不同的收入模式。
这四种收入模式分别是:雇员型,自由职业者型,企业家型和投资者型。
所谓的雇员型,这是绝大多数人获取收入的方式。所谓雇员,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工仔”。
他可以是北上广深里写字楼里面的白领,可以是餐厅里面的服务员;可能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也可以是送外卖和送快递的小哥和拿年薪百万的CEO,他们都是一类人。
他们看上去收入很大,职位也有高低,但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他们的收入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来自于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其中的差别无非是,有些是出卖体力,有些出卖脑力;有的出卖专业技术,有些出卖管理经验。
这类人的收入特点是,相对比较稳定,而且风险也比较小。他们往往是更看重保障和福利,对不确定性非常厌恶。
我们的长辈大多是这类人。他们为子女提供很好的教育环境,帮子女找工作,都是希望我们能做个衣食无忧的雇员。中国的家长都很喜欢让子女去做公务员。就是因为公务员的风险非常小,而且保障也不错的。
但是收益和风险永远是对称的。风险小的工作,收入自然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普通人应该都很清楚,光靠打工是不可能发财的。
于是很多专业能力比较强的人,就会自己出来做。这就是四象限理论中,第二种收入来源的类型,叫做自由职业者型。
自由职业者型,就是靠自己的高水平服务来获取收入,而不隶属任何企业。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这类人,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被叫做“个体户”。这些人当时挣钱就比企业单位的人多,只不过社会地位却不见得高。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所以在某一领域有专业技能和人脉资源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比如自由程序员,自由律师,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这类人更喜欢为自己做事情,追求工作的独立性,而且可以自主定价。
他们和雇员型最大的区别就是所有的工作时间都是在为自己工作。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自己的收入。
所以,这种类型的人,收入肯定会更高,但风险也会更大。因为他们完全靠自己的打拼,没有人给他发工资。所以日常生活中,也有人拿一份稳定的薪水,业余时间再从事自由职业,挣一份外快。
第三类收入模式,叫做“企业家类”。这类人和前两类的本质区别就是,他们不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生,而是雇佣合适的打工仔,利用他们的时间去赚钱。
我们所熟悉的马云,王健林就是这类人的代表。企业家型的人,更多的是分配工作,分配和管理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干活。
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也几乎被这群人占领,但普通人成为企业家的概率太小了,这不是普通人能熬出来的。
而且即使成为企业家,可以利用他人的时间为自己赚钱,但他们的压力一点都没有小。他们每天都要很早的起床,工作很长的时间,即使他们这时候已经不是为金钱工作了。
所以马云说,月薪三万最幸福,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企业家由于其难度,风险和压力,注定不适合大多数人。
是不是绝大多数人,就注定只能依靠打工或者自由职业来赚钱?当然不是。
这就是四象限里面的最后一种类型,叫做“投资者型”。
这群人会利用钱来赚钱。他们不必工作,因为钱就在替他们工作。这群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比较少的 ,而是靠着坚持学习新知识,关注新机会,减低投资风险,得到比较高的收益。
像我们熟悉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是靠投资致富的。比如投资房产和投资股票等等。
当然,这些投资本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需要做深入的研究,甚至要交不少的学费。
作者罗伯特清崎就说,“投资人象限”是有钱人的游乐场。不管人们在哪个象限挣钱,如果他们希望有一天变得富有,他们最终都要进入投资人象限。
我们传统的教育只教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就想这本书里面的穷爸爸认为的那样,人生的规划就应该是上学,考高分,然后找一份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自食其力。
但就想书里面富爸爸说的那样,好好学习再找个好工作的想法,是工业时代的残留思想,早已经过时了。
就拿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大众对早期的自由职业者,企业家都是有质疑的。但如今,企业家已经越来越受尊重,投资者再也不被认为是“不劳而获的人”。大众对理财也越来越感兴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