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从五帝开始写的,并没有三皇。三皇的记载,是唐朝司马贞做索隐的时候才加上,他认为三皇五帝是一脉相承的,应该把华夏之源探索出来,故此加上《三皇本纪》。
关于三皇的记载,一则少,二则奇,有一些是非常荒诞的,司马迁作为严肃的史学家,不辑录也是正常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儒家的标准——虽然司马迁不属于儒派,更倾向于道家,但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独大,司马迁肯定也受到影响。
不过,古人的认识有限,他们认为即使是荒诞的事情,也有可能发生,故此很多人还是相信的,并且将其纳入史书——左传里就有很多荒诞怪异的记录。
闲话少说,话说伏羲的功能大概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教佃渔。这样一来,就不用结绳记事了,而有了文字,这是极其伟大的创造。制定婚嫁的礼仪,让事情变得更加正规。而渔猎,则慢慢由原始转变为农耕。伏羲的这些创造很伟大,具有深刻的意义。不过按照我们现代的观点,这些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历代人们实践出来的,也许最后是在伏羲的时代成形,或者由伏羲总结出来而已。

第二位皇就是女娲,她的功绩——著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因为共工和祝融大战,头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缺”,天漏出一个洞,女娲便练五色石补天。天都可以补,不得不说,这个脑洞真的很大,真的给古人的超级想象力点赞!此外,女娲还有一个功绩,那就是制作笙簧,虽然这两种乐器的知名度不如后来的琴瑟、洞箫等,但是对音乐的发展肯定有很大的贡献。

来到这里,没有什么问题,但我越看下去,疑问却越来越大。女娲补天,固然可以作为一个故事流传下来,但女娲成为三皇之一,是怎么回事?在男权的社会里,为什么人们允许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向来喜欢打压与改造怪诞的儒家,怎么会放过呢?夔明明是一足,都还硬要解释成夔一人足矣,怎么会放过女娲,让她堂而皇之地成为皇者呢?武则天做皇帝,会不会是受到她的启发!哎,也许是母系社会留下来的基因和血脉吧,人们总不能完全抹杀,无须探究太多。
在史书里,伏羲和女娲是不同时代的,但在神话里,他们是兄妹和夫妻,而且都是人首蛇身,纠缠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想象这样的景象,总觉得很浪漫,故此在我的《涿鹿战纪》里,特别描写了他们恩爱与嬉闹的场面!
最后一位就是神农了,关于他的传说也很繁杂。这里是将其放到三皇里,而在其他的传说,说他是炎帝,跟黄帝同时,等等。神农的功绩主要有:始教耕、尝百草、作弦瑟,这也是对农业、音乐的发展有贡献,更重要的是尝百草,推动医药发展。而“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这可就是发展商业了——古代认为商业低贱,士农工,商最末,但我们现在知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他们的功绩都太伟大了,一个人很难完成,应该是前人积累、后人总结的成果。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伏羲、女娲、神农,其实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氏族的名字——就像共工其实是水官,祝融是火官,只是官职的名称,但最后却演变成人的名字,变成神话——他们这个氏族擅长某方面的工作,最后其他氏族都以他们的做法为标准,从而形成准则,最后功绩都归到他(们)的身上了!
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无从得知,也无须探究明白——史学家绝对不同意——有时候事情蒙上一层烟雾,尤其是历史,反而更加浪漫!
《华夏通鉴》001-三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