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地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地意义。
-重要地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地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地东西”这一点上。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追求优越性
-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地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道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式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