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古时候称作凉州,因“地处西北,常寒凉也”,而得名。
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击败匈奴,使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以弘扬汉军武功军威而改名武威。
听到凉州两个字,光看字面不由得让人打哆嗦,就会觉得很冷。去游了一次,感慨那座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平原城市(市区内看不到山,房屋低矮,每条街道整齐有序,没有上下坡,都是直路),非但“不凉”还是一座很温暖很有“温度”的城市。
“温度”体现在哪?我们去武威是9月中旬,农历才八月初一,那时秋老虎刚过,天还没有完全褪去暑热,可在武威的公共区域,只要有水的地方,比如公园里公厕洗手区,不管是夜间还是白天,里面的水都是热的,在市内游玩的地方也相应的配有便民挂衣帽架,这些是不是很温暖。
去一个地方,有说美食名片的,有说旅游名片的,其实出租车司机也是一张精美的名片。
在那里几天,坐了至少三个人的出租,师傅们一个个都很热情,其中一个大概三十来岁的,我记得很清楚,口才好、善谈。匆匆的几天时间,我们还有两个有名的景点白塔寺和天梯山石窟(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因在郊外没去成,便问了问关于景点的情况,那司机小哥真是有问必答,涛涛如流水般说了很多,我们很好奇夸他知道的还挺多,他也很直率地说,他们会定期培训,不光是安全知识。看看,现在做的哥也不是只知道把游人或客人送到目的地那么简单了,也是需要知识武装,做有文化的的哥,他们的热情服务就是一张精美名片,给这座城又增加了温度。
以上两件事,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是不好的体验真的会影响对一个城市的看法,这一点我认为就做得很好,要为当地的父母官点个赞,不得不说武威是一座很有温度很温暖的城市。
凉州“不凉”。
题外话:
去武威总体感觉是好的,要说去那里有什么不适,那就是吃了。
本来那里就是多民族地区,多以牛羊肉为主,羊肉是一点不沾的,牛肉好点,可满大街都是牛羊肉馆子,最有名的是一碗面、一盘肉、一杯茯苓茶水被称作“三套车”的吃食。
想我从小就是吃川味长大的,都是重口味,哪里吃的习惯,我是严重水土不服啊!
好不容易找了一家**食府的,客人很多,点了酸菜鱼,好家伙上菜后一吃,肉还红红的半拉熟,结果吃了一半,留了一半走人。出来在城门处(白天转那时没灯也没人,不然就在那吃了)看见了一个很长很长的美食街夜市,里面看着什么都有很丰富,可吃了那个半生拉熟的酸菜鱼也没有食欲去品尝了。
第二天游玩时看见一家川菜馆,进去点了鱼香肉丝,上桌后色香是有,再一尝,是正宗川菜,我想厨师肯定是四川人,从后厨出来一个中年人,果真说的四川话,聊了两句,得知那人既是老板又是厨师。
在我们回来的前一晚,没想到就在我们住的酒店附近发现有一家“宽窄巷串串香火锅”,那生意是超火,几乎没有空桌。总算看到爱吃的了,我们拿了自己喜欢吃的串串,味道很好。老板是当地人,三十多岁,我想着厨师不是四川人,那就是老板去四川学厨取到真经了,不然不会那么好吃。
真的在武威很少看到在别处去旅游能看到的满大街的美食。要想吃美食就要有耐心地去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