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只剩一天不到,这一篇,写在开学前。
想想这100天都干了些什么呢。5月21日结束最后一门考试,随后战战兢兢地等分数,中间夹杂着搬家,找实习,找RA。6月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处在焦虑当中,住在摄政公园旁边的公寓楼里,投简历,给老师们发邮件。我脸皮不算厚,和老师交谈是否要我这个助研时很紧张,事后心里也很憋屈。但抛开过程,结果似乎还算让人满意。最后我找到了一份在伦敦东二区市场调研的实习,两个奔波伦敦、牛津和剑桥的带游学团的兼职,7月末时我找到了RA,在UCL。
一个暑假下来,多了一些见识,少了点功利性。市场调研的实习有非常多的Cold call,有时候用英文跟客户交谈,十分不安,用中文和国内客户沟通时,经常被对方以“忙”为理由拒绝。因为实习是在跟国内外的销售方打电话,我发现与人沟通似乎有一些玄机。若自称是经济调研公司,对方势必会把警惕性提到最高,生怕泄露了什么安全机密;若说自己是学生,在参与市场调研的论文,对方的态度会缓和一些,毕竟每个人都曾是学生,且他们认为作为年轻的无收入群体,大概率也不会与自身发生什么利益相关的问题。然而因为提供信息纯属一个单向付出的过程,以“忙”为理由拒绝的也不少。最有意思的可能是假扮客户,佯装要了解被调查方公司的产品。这时被调查方的态度会十分客气,非常耐心热情地介绍公司产品,全然不会意识到电话那端只是需要一些产品见解和信息。因为顾客是被调查公司的利益相关方,被调查公司需要顾客的购买和支持,以满足自身的壮大。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带游学团的兼职,主要是和国内领队老师打交道。我接触的两个团,分别来自北京和四川。游学团里的孩子,年龄段不尽相同,都是被国内的家长寄予开眼看世界的期望而输送出来。非常有感触的地方在于这群十几岁的孩子最喜欢的地方不是伦敦眼,不是大本钟,不是牛津剑桥的校园,不是白金汉宫前面的卫兵换岗仪式,而是牛津街,是伦敦眼下面的纪念品店,非常精准地表现了“买买买”的风格。
国内的领队老师告诉我,孩子们的家长只想把孩子送出来看国外,却没有在家里事先做功课,导致孩子们对景点的理解并不深刻。在我眼里,或许出来一趟,把4万人民币,十几张50面值的英镑票子递出去,就算是来英国了。他们不在乎牛津剑桥的历史,也不了解温莎城堡的过去,从牛津街回来,尽管天气阴沉还下着雨,他们也是个个提着爱马仕、Dior、香奈儿的购物袋。不知道此行对我而言是否值得。
我不禁想到2008年7月28日到8月11日,连日期都相同的整整十年前,我也参加了学校的美国游学团,时值初一结束,当时的念头很简单,想出国,看看外面。这一行花了爸爸妈妈近三万人民币,等从美国返回后,爸爸还经常拿这件事说事:“你读初中就花了爸爸差不多十万块钱。”但是爸爸不知道的是十年之后我又拿着全奖去过了澳大利亚和英国,在这两个地方,我已经慢慢独立了,虽然仍需要家里的支持,不过在经济上,也算是独立了,对此我非常骄傲。
带团期间最难处理的是国内领队老师的关系。整个游学团,中方学校、中英衔接、英方地接,都各有代表,这是三个利益方。孩子们不算利益方,但其背后的家长是最需要处理好关系的客户。为老板打工,只是想挣点零花钱的我,既看到了英方公司如何希望压缩人力成本,又看到了中英衔接的中介方是如何想协调好中英两边的关系,还有孩子们是如何和家长抱怨自己的小委屈,家长如何闹腾,以及中方领队老师是如何想赶紧带完团回国完事的。在第一个团中,中方领队老师并不对孩子上心,表面上的威严,实际上把孩子放在交流学校后就去购物,英国学校的老师知道后,自然是相当有意见。第二个团的老师负责也严厉,两个团的相同之处在于,这边所有的中方老师都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拍照,让他们“笑”,或者录像:“好不好玩呀?”孩子答:“好玩,开心。”懦懦的声音,不知是恐惧于老师的权威和威严,还是他们其实对老师把这些相片资料发给家长交差一无所知——他们肯定是不知道的,毕竟英文不好的老师去购物,假称去开会,孩子们也笃信了。
带团是活生生的人际关系,对此我感受良多。若说这暑假最大的新颖之处,让人心头一震,心房忽然照进了阳光的,要算我找到了一份RA了。工资比实习和兼职工资都高不少,主要对学术上的研究或许是有帮助的。面试我的三个老师,两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这两个中国老师,一男一女,本科在北大,研究生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和北大经院,博士分别在加州伯克利和杜克,一个美国东部、一个美国西部,同年毕业,工作后又在UCL的同一个系。应该说是非常巧。我对此了解不多,只是从他们简历上看出来这样的缘分。从北大到UCL教职,一路优秀,也是一路辛苦。
在UCL marketing系做RA,目前我看了几百篇论文,给老师做了一个pilot预实验,现在仍在看论文,还需查苹果公司app store的发展历史。或许枯燥,但这就是research。我希望以后也能像这两位老师这样。
快开学了。开学意味着辛苦、繁重的课业、枯燥的日常生活。我仍怀念6月22日-24日在威尔士国家公园山林骑行的三天,车技不算好,在路上摔了三跤,最严重的一次掉到了路边的草丛里。但是我看到了清新而深刻的绿色,是山林里灌木丛、蕨类植物、矮小木本植物层层叠叠的绿。还有绿地上面吹过的微风,潺潺的溪流,和我们素不相识但被我们半夜迷路而惊醒的马、牛和绵羊们。这种感觉,叫自由。
还有8月12日的布里斯托热气球节,没有看到热气球放飞,但是看到了真正的热气球,还有场地上人们喝着饮料的舒服笑脸。商业小贩们不停地做着热狗,鱼和薯条,冰沙、冰淇淋。还有音响里热情的音乐。这也是自由。
还有8月27日-31日一人独行的巴黎。有和小学同学相约。从凯旋门经过香榭丽舍大道,看到协和广场上高高耸立的埃及尖碑,与远处的铁搭隔岸相望。看到卢浮宫巨大的玻璃金字塔,看到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的微笑、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再演着塞纳河堤从奥赛博物馆走到巴黎圣母院,想到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想到双城记。还有金碧辉煌奢华宏伟的巴黎歌剧院,想起歌剧魅影和吉赛尔的首演。远离自己的艺术,只在文字和视频上看到的艺术,实在地出现在眼前。
一人独自去法国,刚开始有些恐惧、有些失落。但是返回后,只有对巴黎深刻的印象。年轻时在巴黎住过,往后巴黎会跟随你一辈子。还有极其繁忙喧闹的伦敦,是古典和现代的融合,生活所能给予的,伦敦都有。
开学还是令人生畏的。害怕铺天盖地的数学证明、习题课、甚至EME还设置了自习课,活脱脱的高三培养模式。第一年实在学得辛苦,熬过去后,算是体味了一把洪荒之力。虽然结果不算满意,但是第二年还是要来的。希望像威尔士的自由、布里斯托的快乐、还有巴黎的一人行的独立和浪漫一样,追求自身的舒适、解脱。遇事不纠结,人渺小如蚂蚁,纠结的结果是没有结果,应在有限的日子里,全心投入LSE,享受伦敦,让自己的内心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