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有关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7个心理:公平。
康德式公平倾向
芒格对于这个心理,提到了康德的“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所谓绝对命令是某种“黄金法则”,它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这些方式,那么就能够保证社会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应该说,在现代社会,每个有文化的人都表现出并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康德所定义的这种公平。
这个概念,实际上也类似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倾向:我愿意遵守规则,并期待别人也能遵守规则。对于不能遵守规则的人,会产生不满情绪。
效率是最大的公平
追求公平是人的一种天性。
但公平实际上是个不好量化的东西。
例如,在一个多数人都守规则的群体,大家所得的利益,是按照约定的规则分配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无话可说。
但是,规则是人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人能找到规则的漏洞,那么,他们能够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获取到他们独有的利益。
这个时候,其他遵守既有规则的人,很自然地萌发出“妒忌”的心理。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会效仿那些利用规则漏洞的人获利。由此,原有的规则多少会受到侵蚀。
所以,经济学家在探讨“公平”时,喜欢加入“效率”的维度。
例如,薛兆丰老师提及“公平”时,有这样的描述:
每当我们在讲公平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说,它是符合效率的。只有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那些让社会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
从个人的角度驾驭“公平”
既然,追求公平是人的一种天性,而且,公平的存在,是能够提高群体的运转效率的。所以,从个人来讲,我们应该去努力维护这种“公平”。
只是,人都有自私、追求更大利益的一面,所以一定有人在既有“公平”的规则下,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里面,他们会利用多数人维护公平的倾向,去寻找规则之外的漏洞,由此得到相应的利益。
所以,在面对公共规则时,一般会演化出四类人:
1、在既定的规则下,你看到了相应的漏洞,但是你选择不去利用它们获取个人的利益;
2、在既定的规则下,你看到了漏洞,然后,你很自然地去利用它们获取个人利益;
3、在既定的规则下,你并不知道有其他什么漏洞,你只是遵守着这些规则;
4、在既定的规则下,你看到了漏洞,你既遵守规则,有时也利用漏洞获取个人利益,并努力促成规则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选择做哪一类人,背后跟你的价值观、认知水平相关。
而我的观点是:努力做个明白人,然后主动做出符合你需求跟价值观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