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所写,是作者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另外两篇是《人性的枷锁》和《刀锋》。毛姆的小说创作也是半路出家,他从小口吃,幼年生活坎坷,父母过世后被伯父收养,长大后做过会计,医生,后来才开始文学创作。虽然作品深受读者追捧,但毛姆在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他对自己的评价是:通俗作家,二流水准。
作为跨世纪之交的小说家,毛姆见证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以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极端失衡引发的两次世界战争。这使得毛姆早年就开始思考,西方社会物质繁荣之下深刻的精神危机,并试着为当时社会探寻一条终极的救赎之道。这种探索在《人性的救赎》《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满足于繁荣安慰的现实,到追寻内心的理想,再到救赎众生的灵魂,这三部小说见证了毛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由小确幸到大解脱的升华。毛姆虽然颇为愤世嫉俗,冷酷犀利的他仍以文人特有的慈悲为大众寻求最终的灵魂安息之所。
《月亮与六便士》的灵感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经济富足,家庭美满,儿女双全,在四十岁的某一天,他突然抛妻弃子,舍弃原有的一切,响应内心的呼唤,一个人来到巴黎学习绘画,后来辗转到了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上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令世人赞叹的旷世巨作,最终因身患麻风病死于深山密林之中,他的作品价值也在死后数年才被世人认可。
作者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理想的矛盾,月亮与六便士的指代意义也在于此。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正值一战结束不久,西方文明积累的巨大财富被战争摧毁殆尽,这种由繁荣幻象引发的迷失感和虚无感,让越来越多的西方民众陷入自我生存的危机,思考人生的意义。于是毛姆在这本小说中以一种颇为偏激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失为一种忠于内心的选择。
在拜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复杂。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看似前所未有的繁荣安定,但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困惑从都不曾减少,“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号召对我们同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如果不考虑外在因素,不考虑世俗看法,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它在说什么?你是否勇气跟随它勇敢迈出这一步呢?
想起了《借山而居》的作者,半隐居在终南山,种菜,写诗,养鸡,看景,诗意栖居,世人对此也是颇多争议,有人羡慕作者的勇气,有人怀疑作者作秀,星移物换,时代变换,和主人公查理斯的境遇何其相似,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对于查理斯,对于借山而居的张二冬,我的心里满是敬佩,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人有资格去批判一个勇敢的逐梦人。
在满是六便士的街上,Ta们抬头看到了月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