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沉思录·4》
风尚的产物有很多种,最普通的包括衣服和家具,当然,其产物还涉及人文情趣等各个领域,如音乐、诗歌、建筑等。
人一生中有机会见到家具的很多种流行式样。从艺术品(诗歌、建筑等)来看,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会很快随着习惯和风尚而变化。一幢建筑如果施工精良,可以存在好几个世纪;一首歌曲如果优美,可以口耳相传很多代;一首诗歌如果动人,可以流芳百世。原因就在于创作者的独特风格、情趣和手法……人们总觉得艺术品是以理智、天性为标准的,不过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建筑、诗歌及音乐之于衣服和家具,它们受到习惯和风尚的影响丝毫不逊色。
一个高明的艺术家会用改良已有艺术形式的方式开创全新的写作、音乐或建筑风尚。一个有名望的大人物穿上某种怪诞的装束之后,会使它迅速成为潮流,就像一位出色的大师的新手法也会在行内成为楷模一样。
习惯与风尚除了会影响艺术作品外,也会影响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万事万物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美。渊博的耶稣会教士比菲艾神甫认为,事物的最美状态存在于其最常态的状态中。
根据比菲艾神甫所说,各种事物中,最为常见的即为美,所以人们要先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认真研究,才能说什么东西是美的。每种事物的美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物种和国家之间的审美都有所不同。
按照那位渊博而睿智的神甫的美学体系,美感的全部魅力在于人们出于习惯而形成了对特定事物的深刻印象。
习惯不是美感的唯一准则,只要符合习惯,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由于习惯的作用,不管开始时外在形态与习惯或者风尚多么水火不容,但时间久了总能让人们看顺眼。
当习惯和风尚与人们天生的是非道德观相吻合时,人们的情感会更加敏锐,爱憎会更加分明。比如,受真正良师益友影响的人习惯于正义、谦逊、人道和理性,而不能容忍它们的对立面。那些在暴力、堕落、虚伪中长大的人,由于已经习以为常,即使良心未泯,也会完全丧失自己对恶行的愤慨。
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感情因为职业和生活境遇的不同而不同。每个阶层和职业都有其惯常的准则。同样,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也都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人们习惯于老年人庄重沉稳、衰老多病和饱经风霜,习惯于年轻人的机敏、活泼和朝气蓬勃。不过,人们不喜欢老年人的保守迟钝或者年轻人的轻浮虚幻。人们还是希望年轻人学习老年人的老成,老人也保持青年的轻快活跃。但是如果老年人的呆板、拘谨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就很滑稽,年轻人的放纵、轻率和虚荣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反而会被人蔑视。
说一个人的行为是恰当的,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适应他所处的所有环境而不是某一处环境。如果他只能适应一种环境而不能恰当地适应其他环境,那就是不恰当的。
文明开化的国度会重点培养关于人道的美德,而对自我克制和约束的培养则相对较少。受文明时代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影响,人们往往缺少对艰难困苦和危险的耐受能力。没有人强调节制欲望的必要性,任凭纵欲在各个领域里泛滥。
命运对人类最大的捉弄可能就在这里。
修道院长杜波斯先生说过,一个意大利人会因为被罚款20先令而比一个英国人得知自己将被处决时表现得更为冲动。在罗马的优雅之风最盛的时候,西塞罗的名士都会在演讲结束后当着全体元老和公民的面悲伤落泪。
率性的文明人更趋向于坦诚和豪爽,压抑感情的野蛮人则更为虚伪狡诈。
出处:P685——P69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