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这是来自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一句话。这本书出来很久了,知道这本书也是很早,不过书中的文字和思想是否能够进入到心和头脑里,也许有时也需要契机。而这一次的契机,就在于参加了一稼老师的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训练营。
这本书为何值得读?
在匆匆浏览了第一遍之后,发现了三点:
第一,理论根基,专业术语
在一开始出现了比如期望理论、自我实现语言、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样的心理学上的术语,光是每个词语背后就蕴藏了故事、现象和含义,就好像是根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更多拓展我们思维的深度。
第二,自我觉察,记录梳理
书中提到了几点,比如“反省自己之后,有了觉察,开始作出了相应的改变;自我价值的肯定;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思维转换,顿悟感”。
进入到七大习惯之首“积极主动”,作者一开始主要在说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可以看到运用的方式非常丰富,读起来会感觉一层一层被吸引,这是作者在写作上的魅力,用我们熟悉的例子和比喻清晰明了地让我们自己意识到改变的源头其实在自己身上,于是也出现了开头的那句话,并且接下去还引用了哲学家梭罗的话,使我们更加确定并确信:思维的转变是必要且首要的!
梭罗(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定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认清内在联系,在理论基础上,积极采取必要行动
凡事先定义,需要明确概念,才能保证所说的一致。于是,作者对“积极主动”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并且细化其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责任感”。比如“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关于「责任感(Responsible)」这个词的构成,“从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 原来“责任”是和“能够回应”有关,这样的一个联系觉得很有启发,好像从另一个我们熟悉的角度来了解新的概念。
进一步,从对价值观的分类、定义,到对于我们面对的问题的分类,将其本质展现了出来,并且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还包括聆听自己的语言,关注圈和影响圈的介绍和意义,到最后提出“积极主动:为期30天的试验”,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
其实我们的语言,真的会很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以及思维,我们都不知道被一些消息的语言裹挟了多久,并且还不自知。所以当注意到我们的语言时,就开始在语言上有所觉察,建立成长型思维,当思维改变,自然说出的语言和作出的行为就会变得积极起来,达到越来越高的知行合一能力。
这本书为何值得一读再读?究竟要读写什么?
我发现我以前可能都没有真正理解“积极主动”这四个字的含义。反观自己,我本身性格比较内敛,班级里回答什么,一般都是要很肯定才有信心举手回答,或者回答的声音比较轻。目前是从事儿童英语教育行业,记得在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接触到很多小朋友之后,从小朋友的身上会发现很多自己小时候的影子,还是会历历在目,还是能感觉到那种害羞的感觉。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好像开始了解自己更多。而之前听说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了第一条原则是积极主动。头脑确实是很想要改变,想要变得积极主动,特别是刚刚那会儿,不过具体到行动,似乎会因为被日常惯性牵引,渐渐回到原来的节奏。
第二遍读的时候,又发现了这两段话,有了新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开始践行它们。记住,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未知。
我建议你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要能复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做好准备:在48小时之内与别人分享或讨论阅读心得。
就像一稼老师说的,真正的原则或者说底层逻辑就那么几条,以上两段内容并不陌生,我以前就知道,而且也自以为知道,却也没有或者说好好沉下心来去落实。
现在,我领悟到一直以来最大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足够踏实的反复!有些概念知道了反而不如不知道,因为知道后觉得自己好像会了,反而不够重视,连探究的好奇心也降低了。
而第二遍精读,也许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用心把行动力读出来,因为只有触动了内心,思维发生改变了,才会从根基开始改变,才会是源源不断行动力的保证!
而现在,我第三遍读,又发现了一段和今天一稼老师课上很相关联的内容:
经验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而异。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评判与否定;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
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信任是基础,而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会特别明显。
一本好书,如果让人能有不断新的发现,并且随着自己的经历经验读出不一样的味道的话,那这本书就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了。积极主动,现在逐渐对我不再是知道的一句短语或口号,而是成为开始渗透到方方面面行动的一个基础,期待不断和这本书中更多内容积极主动相遇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