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12讲

《道德经》第12讲

作者: 行动是对抗焦虑的唯一方式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12:46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十二篇

    上回我们给大家说了“善为士者,不武”,“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之类的“不争之德,用人之道“。

    想管理好他人,想成为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就应该表示谦和。身为一名领导者,要能懂得如何把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用极端严厉的态度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和权威是非常不可取的,谦下柔和的态度才会令众人信服,也能深得人心。

    学会不与他人争吵,学会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去用人,也要懂得如何去鼓舞他人。要懂得将听到的学到的思想内容都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这才是老子的思想在现代所应该走的路。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先来提一句古语,叫做“破镜难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啊,一旦出现过裂痕,就可能永远都无法完全修复。表面的和解也并不代表内心也能完全冰释前嫌,很多时候,只是把裂痕埋藏的更深。而深藏的裂痕,始终是未来不可预测的危险。

    老子是这么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也就是说啊,那些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回回都想用德去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一种非常妥善的办法呢。

    这样一说,可就好奇了,对老子来说,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与人为善”呢?

    老子在这回想说的圣人之善,想表达的则是,即便是给予了那些持有左契债权人的人们的帮助,圣人呀,也不会以自己之债权要求那些个债务人,能够对自己感恩戴德。

    说这有德之行,在于给予,而无德之行,在于索取。真正能做到比“与人为善”还要高的境界的人呢,即是在于与人相处,多多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愿向他人索取。也就是老子在后文中所提及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说那古时候啊,人们常常会去签订契约,他们会将双方签字画押的契约,从中间一分为二。古人又以左为尊,所以债权的一方持有左契,而债务的一方则持有右契。只有左右两契合一了,才是代表契约的真实性。在契约中,持有左契的债权人就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可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按老子所言,因此呢,有道的圣人会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会以此去强迫别人偿还债务。真正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而没有“德”的人则会是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又刁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是没有偏爱,它会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你比如说,有一回在成都地铁上,一个小伙子低头用一只手玩着手机,地铁启动了,他迅速地伸出另外一只手,抓住旁边的轮椅,还把脚塞在轮胎底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是了防止轮椅打滑。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为了让生活障碍人士能够安全地去乘坐地铁,硬是用手脚固定轮椅,坚持了十多个站,一直到下车了才松开。然后,他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这是一个帮助他人的小举动,却意外地获得了千万网友的点赞。是啊,谁看了不想给这个小伙点个赞呢。这样的举动就可以说这孩子是个有“德”的人呀,相信他以后也一定会好人有好报,在未来也会时常受到别人的帮助的。

    你再比如说,明朝年间就有个很出名的《援溺得子》的故事。说的是啊,一个姓张的军官负责漕运,路过家乡时,想自个儿的老婆孩子了,就想回家一趟。他就坐着小船呀,去过湖。结果突然来了一阵大风把他的船给吹翻了,整艘船也就他一个人幸免于难。他游回岸就去走陆路。

    他沿着那湖堤走了好一会,就看到湖上也有一只船翻了,还有人在甲板上喊救命。当时那天气,水雾萦绕的,也看不清呼救的人到底是谁,这位张军儿子。原来啊,听说父亲要回家,儿子便驾船出来等候他,不料也遇到了大风,翻了船。你看看,这多庆幸啊,父子俩都翻了船,都活了下来,父亲还救回了自己的儿子。即使不是自己的儿子,这位张军官也会去搭救。善良的人啊,一定会无差别地伸出援手。也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世界对任何人都是没有偏爱的,它永远都会去帮助那些有德的善良人。

    常说啊,这天道无亲亦无情,那为什么又会常给予善人更多的福报呢,这原因就在于善人通常都没有什么结怨,无怨则无恨,那些灾祸啊,自然也会远离。而那些强横的人,必结大怨,最终会像老子所言:“虽和而必有余怨,终为怨恨所害。”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的第八十一章。这一章是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一大串的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呢,不会去巧说,巧说的人则很可能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通常不卖弄,而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则不是真有知识。

    我们要想读懂,读透老子的《道德经》,那就必须读书的第八十一章,否则可以说你等于没有读过这部经典。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八十一章啊,不仅是《道德经》全文的总结,同时也为读此本经书的朋友,重点的去强调了一些归纳性的问题。

    如果你只读了《道德经》前面的章节呢,虽然的确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这还不算你读全了老子的《道德经》。而读了,了解了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之后,这才算是完整地读了《道德经》这整本经书,才可以说的上是不留遗憾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第八十一章想让我们了解什么。

    要知道啊,一个真正的圣人是不存什么占有之心的,而是会选择去尽力照顾别人,由此,他自己也能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的内心反而会变得更加丰富有内涵。自然的规律,其实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去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你比如说,路上看见了乞丐,有的人会选择去帮助他,有的人则选择视而不见。真正的圣人在帮助别人的事情上是不会有所犹豫的。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譬如说很多乞丐并不是真的“乞丐“,他们的乞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算的上是消费别人的爱心,这种社会现实呢,老子在当时,可能是考虑不到了。但是根据他的思想来说,真正悲惨的人,或是急需帮助的人,当我们看见的时候,是一定要去施以援手的,不管如何,这都对你培养好的人格大有益处,有助于让你的思想接近圣人的思考。

    正所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真正的圣善啊,是一定会尽力去给予他人的。再言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再比方说,你身处在一个团队之中,团队要去获得各种各样的利益。有的人可能就觉得,我的利益是不会去分给别人的,那些都该是我的东西,可是真正的圣人会怎么做呢,他会去帮助整个团队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听起来像是太无私了反而得不到什么好处,实际上,这种行为往往会为整个团队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那么至此,我们对老子的《道德经》就解读了个大概了。用林语堂曾说过的一句话来做一下阅读感受的总结,或许也就是:“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细细的去回顾一下,我们从老子的思想里真的学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譬如“无为而治”,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譬如“上善若水”,为人做事要如同水一般,拥有水的四种良好品德;譬如“善行无辙迹”,做善事时,不要四处去宣扬,其实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善“;譬如世界万物有其本源,我们只有认识了本源,掌握了事物的根本,才能算得上我们真正去接触了”道“……诸如此类种种哲理。

    道家的思想,道家的主张,是想要人做一切事,能够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都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呢,要从容,要有怡然自得的心态,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这“徐生”二字是针对普通的一般人而言,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才是更为需要。

    再去聊起老子的为人处世,可以说是真的很简单了,概括下来则是三个要点,八个字,即:慈、俭以及敢为天下先。其实这已然非常精辟了。为人处世啊,顺之则“风生水起”,万事通达;逆之则“处处碰壁”,一生坎坷,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此乃玄德。这也就是天道在这个世间显现的大象。那么我们这些希望做一个圣人,希望求道的人,该如何呢?惟不争尔!如果我们能够读完整个道德经,能体会到道的存在,能体味到不争的内含,那就是一件快意的事情了。求道路上苦,宛如九九八十一难,然而那也是乐。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有朝一日能闻道,夕死也可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12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of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