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我们被灌输的都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仿佛这次的失败正在酝酿着下一次的成功。
可真的是这样吗?
可以先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你想过失败给你带来的负面伤害吗?
到底是失败者下次成功的概率更高,还是成功者下次成功的概率更高?
为什么成功者更容易成功?为什么研究成功的案例更容易成功?而不是恰恰相反?
如果可以成功,我想没有人会愿意失败。
在古往今来大语境之中,失败好像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
仿佛失败与成功相依相随,仿佛成功之前必须要经历失败才说得过去。
可是如果你一开始就可以做成某件事情,那么你一定不会愿意在经历十次失败之后,第十一次才取得进展。
02
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过是自我慰藉之谈,但是前者的破坏性与杀伤力却因此被轻轻抹过了。
大家太喜欢看屌丝逆袭草根翻身的故事,小人物在经历的种种挫折之后完成阶层的数度跨越。
类似故事频繁的出现在你的视域之中,让你误以为这是人间常态。
可事实是,恰恰相反,这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就是因为数量极少,才有了新闻传播的价值,才会为大众才津津乐道。
这世界上一直在发生的却是,由成功走向更一个成功,由失败走向更一个失败。
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太多太多,产生不了轰动公众的效果。
常态就是家境好的人更容易成功,草根逆袭是小概率事件,阶级固化才是常态。
想完成阶级的跨越与提升非常之难。
前几天河北寒门女孩以707分考入北大一事刷爆朋友圈,你说寒门还是可以出贵子的。
那你又是否知道,北大的农村人口只占10%左右。
弱者恒弱,强者恒强,这才是世间常态,才是大概率事件。
03
以往我们都低估了失败所带来的伤害。
人们都需要外界的反馈建立对自身的认知,如果一个人失败的次数过多,那它将编织成一张黑色的巨网,将你包裹其中。
恐惧、厌恶、自我怀疑接踵而至,将你逐渐束紧,最终窒息而亡。
你将逐步丧失对自我的信心,失去再次投入其中的动力,陷入深深的迷茫,甚至直接放弃。
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
比如这一次你考了70分,你非常努力的学习了两个月,结果下次还是70分,甚至还倒退了,只考了60分。
那你会怎么样,除了失望还有怀疑吧。
然后你想,大概是量变还没发生量变,再努力一把。
于是又努力了两个月,还是70分。
你什么心情?这时你告诉自己,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但毕竟心中的气是不足了吧。
失败就是这样慢慢将我们的激情、我们对于自身的信念逐步消耗殆尽的。
不断的失败会让你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是不是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它将不断消磨你的全部热情与信心,让人逐渐失去再次投入奋斗的动力。
04
哈佛商学院曾经有项调查研究:
在他们所抽取的创业者中,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业家再次创业成功的比例是34%
由此可见成功者更容易迈向成功。为什么?
其实每一次小的成功都是一次正向反馈,正向反馈非常重要。
还是举前面那个十分简单的例子。
你这次考了60分,然后很努力地奋斗了两个月,下次考了70分,这是一次小成功。
这次小小的成功使你信心倍增,然后动力充足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努力之中,然后70分到80分,80分到90分,这就是正向反馈。
正向反馈可以引领你从一个进步到另一个进步。
工作也是一样,如果你奋斗一年,工资上涨,那么你肯定干劲十足。
如果你拼搏一年,工资没有任何变化, 这就叫负面反馈。
负面反馈使得你不愿再去付出努力,反正努力了也没用算了吧,失败就是这么毁掉你的。
05
从心态上讲,成功者因为一次次的成功增强对自己的信念,失败者却因为一次次的失败而更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从方法上讲,哪怕你避过所有失败的因素与方法,也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成功的方法。
而成功所具备的要素有时候也是相通的,相同的心态、相似的方法,可重复利用的人脉、资源等等……
所以,与其研究那些失败的案列让自己尽量避免,还不如寻找那些成功的案列去学习如何达成。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
1、不要迷信失败,失败并没有什么可赞扬歌颂的,正视它带给我们的破坏力与杀伤力。
2、将你要做的事情分解成小单位的目标,而小单位目标的达成可以增加你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从而把这件事做成。
3、多向成功的人请教经验,学习方法。
4、那如果失败了呢?如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呢?
那么你要做的就是遗忘它,然后努力从成功中汲取营养。
如果你长时间凝望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凝视着你。
所以不要再盯着你的失败,遗忘失败,继续奋斗,像从未失败过那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