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053)】 五月木槿、吴浩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朱德的哥廷根大学的入学登记卡:
1923年,为追寻真理,年近四十的朱德元帅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这件文物便是朱德元帅当年的入学登记卡,记载了包括“姓名朱德”、“住所普朗克街3号”、“来自中国四川省”等相关内容。
其实不只朱德元帅,季羡林先生也曾在此地求学,很多学子也以在哥廷根大学求学为荣。那么哥廷根大学究竟有什么吸引着他们,让他们心向往之,赞不绝口?
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大学,全名为乔治-奥古斯都-哥廷根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的下萨克森州南部哥廷根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学术中心,下设包括哲学系在内的涵盖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四个领域的13个院系,培养出来很多杰出的人才,比如在人文领域有海涅、歌德、季羡林等人,自然科学领域有泡利、费米、普朗克等人。
20世纪美国著名数学家桑德斯•麦克兰恩教授在访问过哥廷根大学之后评价道:“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地方可能同它相比。它是一个真正的智能活动中心,那里进行着十分激动人心的工作。不论什么都让人感到那是真正的本质,是事物的中心。……我曾在芝加哥念研究生,它比芝加哥强得多,我曾在耶鲁当大学生,它比耶鲁强万倍!”
朱德留学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与从前相比有些不同,带来过短暂的希望,此后又陷入冗长的黑暗。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随后袁世凯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复辟帝制。总而言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力衰弱、内忧外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德元帅不只是为追求真理奔赴德国,更是为寻救国之道奔赴德国。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曾记录朱德对德国生活的概述:“我在柏林住了一年,学习德文,然后到哥廷根进了一所大学,修了两学期社会科学——一半是掩护我继续待在德国。我在德国的时期内,经常做党的工作。”
在哥廷根留学期间,朱德元帅先是住在文德•朗特路88号,后在后迁至普朗克街3号。但是在德国警察局登记的最近原居留地一栏内,他写的并不是上述两个住址中的任意一个,而是写的“柏林,维尔默斯多夫”,这是周恩来总理在德国曾居住的地方。朱德元帅正是在德期间结识了周恩来总理。
朱德入党
朱德元帅是经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入党的,但其入党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朱德最初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并十分希望加入共产党。
1921年8月中旬,朱德曾在孙炳文的介绍下于闸北见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意欲入党却因为有旧军队的履历而被其拒绝,心下虽有些沮丧,但在好友的劝慰下坚定了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心,重拾希望后多方打听,辗转到德国柏林寻找周恩来。
见面之后他们畅谈国内外形式、各种涌现的思潮流派以及对共产党理念的认识,十二岁的年龄差不是他们的隔阂,他们惊奇地发现与对方是如此投机,相见恨晚。同年十一月,朱德被国内党组织批准入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在传达入党消息的同时,周恩来还叮嘱朱德与保密党员身份,以此方便团结更多的人,于是朱德保密身份在留德学生中展开工作,为党引进了不少新鲜血液。
朱德的哥廷根岁月
朱德入党后,在柏林待了一年,学习德语。为了克服语言的障碍,他经常在学习过后,上街与路人攀谈,以此来练习口语。也正是凭借着这股韧劲,朱德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部分的日常用语。
1923年至1924年期间,朱德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来到德国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专业,并在留学生中开展共产党相关工作。
在德国求学期间,朱德租住在哥廷根的一处私人楼房里。朱德的房东是一名曾在德国军队任职的贵族将军,在哥廷根期间,朱德购买了大量的德文军事书籍,废寝忘食地研究欧洲的战争军事历史,并经常向房东请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各大战役的战术和战法。
据房东女儿回忆,朱德当时住在其父母家里,常与她父亲探讨军事话题。这位谦虚的学生曾多次邀请他们品尝自己做的中式饭菜。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自身的努力,朱德的军事造诣和军事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他今后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最高指挥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4年3月,朱德进入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在哲学系修社会科学专业。回望历史,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在近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人才辈出,最为世人熟知的有格林童话的作者格林兄弟、 “铁血宰相”俾斯麦等。朱德在这里潜心学习,很多时候都是沉浸在图书馆中,沉默寡言。
在学习期间,朱德阅读了大量的共产主义书籍,还和其他的共产主义人士在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研讨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因为年龄较长并在留学前有过较高的社会地位,朱德担任了哥廷根中国留学生会的负责人,给其他留学学子留下的印象是勤俭、谦和、好学。在这里,朱德组织了悼念孙中山的集会和游行,还创办了周刊《明星》。据当时同在哥廷根留学的谢唯进回忆,朱德常在周日给同学们做回锅肉。
在德国留学期间,朱德经常组织活动,声援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在一次声援保加利亚革命者的活动中,朱德遭到逮捕。幸运的是经过驻德公使从中斡旋,他被保释出狱。1923年12月,朱德离开哥延根,来到到柏林。
1925年5月30日,英国巡捕在上海租界对游行学生开火,死伤数十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消息传到德国,义愤填膺的朱德组织了留学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率领集会者包围并冲入中国驻德公使馆。在集会中,朱德遭到了第二次逮捕。在时任德国国会议员威廉•皮克的努力下,朱德被释放,但护照却被扣押。朱德不得已离开德国前往苏联。
展示华人的精神风貌
朱德在求学期间曾任哥廷根大学的第二任学生会主席,就值期间努力向那里的学子和老师们展示华人的精神风貌。中国的近代史无疑是血腥夹杂着屈辱的,使得一些外国人对华人打着不太好的标签,有着错误的认知。
朱德无疑是立了一面优秀的旗帜,他不只学习努力,还向哥廷根展示中国革命的决心——他曾在德创办刊物《明星》,这是一个革命刊物,他利用刊物一边向德国介绍中国革命,同时也想取得更多支持中国革命的人。
朱德在德国期间,恰好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各种先进的思想不断碰撞,百家争鸣。通过在德国的学习,朱德学到了许多先进思想的内容,这对他日后在中国的革命工作有不小影响。他的故事一直激励着留学生爱国、报国的情怀,是留学生心中的榜样。而他曾今的居所,也已然成为德国重要的红色景点之一。
上世纪20年代,以朱德、周恩来、邓小平为首的一批留洋革命家,从欧洲带回来先进的思想,知道了中国的伟大革命,也让国外了解了当时的中国,阐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殖民斗争的意义。今天,朱德依然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代人。他们在探寻中国革命的伟大道路上所体现的精神至今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