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魅012《龚遂传》1

古魅012《龚遂传》1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23-12-16 08:39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叫《龚遂传》。

就在教材上17页,我们看这个标题下面,就知道这篇课文是选自《汉书》。《汉书》,这是一个历史著作,属于史书。

中国的图书传统的分类,分成经史子集叫四部,四个种类,其中史,就是历史书,它包括史书、政书,地理书、目录学书等等。

所谓政书就是记录历代的典章制度的书,比如说,《通志》《通典》等。

地理类的著作,包括地方志、杂记、山水、名胜游记等等。

目录学,就是记载历代的图书的书籍的目录。这是因为古代的书籍,都是由国家来收藏的,由史官来管理。所以,放在史部这一块,这个就是不是说,最早的时候,孔子为了写春秋,要去看看国家的图书,就先要去拜见老子,老子就是管理图书的。

史书又分成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别史、杂史、传记、史钞、史评等。

这个当然是史部著作当中的主要的成分。在这一个部分里面,24史是骨干的成分。

所谓的24史就是从《史记》著作开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加上《南史》、《北史》,加上《旧唐书》、《新唐书》,还有《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24史。

今天也还有一种说法叫25史,就是加上了后面的叫《清史稿》,清史是没有一个写完的稿子。24史里面,《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个著作被称为前四史,就是24史里面,最早的四部。

这个是我们史书里面的成就非常高的四部著作。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里面,曾经说到过,《左传》是我们国家第一部的编年体的史书。在24史里面,第一个《史记》我们国家第一部的纪传体的史书。

所谓纪传体,它就是主要由本纪和传记来构成的。本纪是什么?本纪就是叙述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帝王,他们的政绩的。列传呢?是除了帝王之外的其他的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层的人物的传记,也包括一些少数的少数民族,国外的一些传纪,这是列传。

除了本纪和列传,纪传体的史书里面,《史记》还包括表、书、世家,表是各个时期的简单的大事记,这是一部史书的全书的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呢,是对于个别事件的始末的记载的文献,分别叙述比如说,天文的、立法的、水利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等等方面。

主要说这些情况在那个时代的发展和状况,大概其跟今天的专门史比较类似。

在本纪和列传之间,还有一个叫作世家。世家是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比帝王要小号,比一般的百姓要高,这样的一个状况,这是《史记》的情况。

《汉书》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部断代纪传体史书。

《史记》它是第一部的纪传体史书,但是,《史记》它记载的事件从时间上看,从远古开始一直到汉武帝为止,这是一个跨朝代。所以,它不是某一个朝代的历史。而《汉书》只记载的是西汉的历史。所以,它是一个断代体的纪传体的史书。

后面的从《汉书》开始,往后的史书都是每一个朝代有一个断代体的史书。所以,《汉书》是开了这样的一个先例。

《汉书》从体例上是继承的是《史记》的体例,把《史记》的书,它改成叫“志”,取消了“世家”。所以,他这个纪传就简单了,只有本纪和列传,把世家并入了列传。一共有12个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汉书》一共是一百卷,记载的事情,是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一共是229年的这样的一个朝代的历史。

《汉书》的作者,主要是班固,他的字叫孟坚,孟是他的排行,坚和固这意思是同意的,所以,人的名和字相应。班固是在他的父亲叫班彪,他所做的《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来写这个《汉书》的。

《史记》,司马迁写的了,司马迁写出了《史记》之后,当时有很多人像刘向刘歆杨雄等等,这些人也都把当时的一些事件收集起来,来接续补充《史记》这个书。但是,由于他们创造的成就并不很高,所以,影响不大。

班彪看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就采集了前代的历史的遗事。他采集了当时的各种材料,写了叫《史记后传》,一共65篇。既然叫《史记后传》,他就是接续《史记》来做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一个书。但是,这个书是班固写作《汉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为它的材料。

班固这个人,在他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班彪去世了,班固就从洛阳回到家乡,为什么,要为他父亲了扶丧守孝。到了汉明帝永平元年,这就是过了三年了,这时候,他开始自己在家里面创作《汉书》,这是在他守丧的期间,他感受到他父亲的这种志向,他立志要完成他父亲的这样一个志向,写了五年之后,有人揭发他,说上书要给汉明帝,控告他,说他私改国史,自己个人在家创作,应该是国家史观来写,于是他就被捕了。

这个时候他的弟弟叫班超,就赶到洛阳,写了一封书,上书给朝廷,替他辩解,同时,当地的官员们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了京城。汉明帝看到了他的书稿,觉得这个人写都写得不错,很有才华。所以,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把他招到了京师,提拔他做了兰台的御史。兰台就是汉朝的皇家朝廷的藏书的地方。

一年之后升为郎,让他继续写《汉书》,这样他又一直写了20多年。一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才基本完成。在汉和帝永元的初年,有一个人叫窦宪,这个人是皇亲国戚,他去打匈奴,班固当时跟随着他,做了他军中的一个中护军,一个将领,一个官员。窦宪当时打匈奴是立了功了,很有权势,这个班固是他的手下的将领,然后班固他自己家里的那些仆人,也就是倚仗的这种权势,在这个社会上面做了一些就不太遵守法律了。

所以,当时有个洛阳令叫种兢,曾经出门的时候就碰到了班固的家里面的家奴,种兢就遇上了受到了他们的仆人的侮辱。但是,因为是窦宪的部下的家人。所以,他不敢发作,但是,心里面是怨恨的。但是,后来窦宪倒台了。所以,种兢就把班固抓起来了。这样班固最后死在监牢里面,死的时候是61岁。

班固死的时候,他的《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作成,因为汉和帝就让他的妹妹叫班昭,参考东关藏书来替他补作,又命令他的同乡叫马续,来帮助班昭作成了天文志。

《汉书》这个书,对汉武帝以前的人物、历史,基本上是从《史记》里面来的。所以,《史记》和《汉书》有一部分是重的。因为《史记》他也提到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往前的那段汉朝的历史,《汉书》和《史记》是雷同的,但是,语言用词有时候不一样。

《汉书》它当然是历史著作,同时它也是文学著作。因此,《史记》、《汉书》被人们并称为史汉。但是,通常人们的今天的研究和比较认为,《汉书》的成就没有《史记》高,不管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史学的角度,这个可能是司马迁个人的修养,以及他的那种战斗的进步的这种精神观念,所带来的区别。

但是,《汉书》当中也有一些是暴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的这些内容。像我们今天学的,《龚遂传》,他就是同情当时人民的苦难,赞扬了那些关心人民,为人民办实事的这些官吏的,这样的一个作品。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章写的好,因此影响大。唐宋人必读这四本书。另外一方面,在前四史里面《汉书》的文字,又是不太容易懂的。所以,从《汉书》出来以后,就有很多人给他作注释。

在汉代就有人给他作注释,像服虔、应劭等都给它作过音义。到了唐代,颜师古做了《汉书》注,今天我们看到的《汉书》注,比较早的完全本子就是颜师古的《汉书》注,他已经引用了23家关于《汉书》的注解了,可见这个注释的人比较多。到了清代,王先谦写了《汉书》补注,征引的著作就多到了67家了。

这就是《汉书》,历来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史书。除了颜师古和王先谦的注,近代的杨树达也有《汉书管窥》,这都是我们学习《汉书》的时候可以利用的一些参考。

《龚遂传》这篇文章选自《汉书》的列传,第59叫《循吏列传》。循吏是相对于酷吏的,酷吏残暴的官吏,“循”是顺的意思。上顺功法,下顺人情。

所以,是好的官吏。这种传记它属于类传。就是说传纪,它有两类,一个是某一个人的单个人的传,这叫作专人传,专门一个人的传。还有一种叫作类传,就是某一类的人传记。像这个《龚遂传》就是循吏列传,就是好的官吏的这一类的这些人的传记里面的一部。

好,我们现在来具体看一下我们《龚遂传》的课文。先来看一看,17页第一段。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无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这是第一段。第一段首先介绍传主的,就是为他作传的传主,他的人物的姓名,籍贯。这个是纪传体,它的这种文体的规矩。

“山阳”是个郡,“南平阳”是个县。所以,他是山阳郡的南平阳的人,这是他的籍贯。“龚遂”,“遂”是他的名,“明经为官”,“明经”,教材上面有一个注,通达经术,就是精通经术。

根据《通典》的记载,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每20万人当中,要推举一个人,按什么东西来推举呢?

就是按照四个条件。第一个,道德品质要好,德行高洁。第二个要精通经学。第三个要明习法令,要能够断案,足以决疑。第四个要刚毅多略,遇到事情不迷惑。

这样推荐出来的人,这个教材的第二个注里面说了,各州郡向朝廷推举,推举出来之后,再分专业举行殿试,就是在朝廷的宫殿上举行的考试。这个“以明经为官”的“以”在这里是个介词,介绍后面为官的动作的凭借的条件。

所以,可以翻译成,凭借、凭着、依靠。他凭着通达经学当上了官,做官一直做到了“昌邑郎中令”,“至”是到达,这个前面呢,应该是做官做到了,什么到达呢,是做官做到的。“昌邑”,这是地名了。“昌”是个地名,“昌邑”就是昌县,相当于今天的县。

郎中令是一个官职,“事王贺”。“王”跟“贺”是同位语。这个人叫刘贺,王是昌邑王。所以,“侍王贺”,王贺在语法分析上,它是一个同位语,是一个东西。“事”呢作谓语,王贺是它的宾语。“事”就是侍奉,替他做事。在他手下作官,“事”就是这样,侍奉他。

这个地方,应该后面标点应该是个句号。这要申明一下,我们古代汉语的文献,他原来是没有标点,这所有的标点,都是今天的人加上的。所以,我们要在看的时候,我们进行语法分析也好,进行句子的内容的理解也好,都要有这个观念,就是这些标点是今天能加上去的,加得对不对?除了印刷的错误之外,就是那加标点的人加得对不对。

我们也是值得考虑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觉得“侍王贺”,应该就是个句号了。他由于通达经学担任官职,做官一直当做了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就完了。

底下是讲另外一个问题,说刘贺这个人“动作多不正”,就刘贺这个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讲另外一个问题。所以,这个句子应该是断开的。

刘贺这个人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一个王的身份。“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遂”在这里,是“龚遂”的人名。这一篇文章,大家一定要注意,小心一点,就是什么呢?

“遂”是在称呼“龚遂”,因为是在《龚遂传》中称呼的,但是,由于“遂”这个词本身有一个意思,就是于是怎么样,因此,它常常在上下文里面,容易误以为他是一个连词,连接下面的东西,不是。

要注意一下,不是由于他的动作都不正,于是就怎么样,不是,是“龚遂”这个人,要注意,这是主语又转化了。“龚遂”这是主语,“为人”就是做人。在做人方面他怎么样?

“忠厚,刚毅有大节”,“大”是好、多、美,包括“胖”,在古人哪都是一类概念,这个是好的意思,“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内和外,这是相对而言的,内指的是在朝廷之上,在哪个朝廷之上,是在昌邑王的内,外是朝廷之外,对外。就是对内,他“谏争”是个并列的,就是“谏”是谏,“争”是争。“谏”是劝谏,“争”与诤,也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劝谏,劝谏要是不听的话,就冒犯您,也要跟您争论。所以,“争”比“谏”程度更重。“谏争于王”,就是向王谏诤,在外呢,去要求,在这就是批评责备。“责”本意是讨债了,我们在前面的课文里面韩非子《定法》里面,就是求全责备,这个“责”。

“傅相”,教材上有注,指太傅、丞相。在外呢,对这些人提出要求,批评他们,责备他们。

“引经义”是引经据典。这是什么呢?

引用经书上面的现成的那些规矩、法定条文,这叫作“晓之以理”,来劝谏他们,劝谏帝王劝谏诸侯王和要求批评这些太傅、丞相们,他怎么做的呢?

第一个,是晓之以理,叫作“引经义”,引经据典。

第二个,喻之以利,这就是“陈祸福”。陈述利害。就是说,按照规矩,按照法律条文应该怎么做,如果不这么作,你就会遇到什么灾祸,做了就怎么好,陈述利害。

第三个,“至于涕泣”,达到了流泪哭泣的地步,这是什么,动之以情。

所以,它是三部曲,三个方面。这有一个“涕泣”,还是请大家注意一下,这是古今词义有区别的地方。要注意这个词,“涕”在上古是眼泪,在古汉语里面它主要是用来作眼泪的,到现代汉语里面它表示“鼻涕”,这个是要注意词义的演变。

第二,“涕”在这个地方,它是个名词,眼泪这个名词,在这,是“泣”的状语,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的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在这儿作状语,表示哭泣的一个状态,怎么哭泣?流着泪哭泣。“泣”是表示哭的意思,在表示哭这样的一个行为上,实际上有一组同义词,哭、泣、啼、號,这都是哭的意思。

“泣”本来是指无声的哭。所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杜甫的《石壕吏》的,声音很轻,没有声音的。

哭呢?说文解字说,从吅(xuan),也就是有声了,出声了,是哭。“啼”是放声的哭,大声的哭,当然也指这个,也它有另外一个意思,是指动物的鸣叫,“两岸猿声啼不住”。但是,用来指哭的时候,它是指声音比较大的哭。

“號”是指有言词的空,不但声音很大,而且还有内容。

当然,我们说泣哭啼號,实际上它也有些区别,除了形式上区别的以外,它也有悲痛程度的不同,泣没有声的哭可能是最悲伤的,“號”当你还有能够组织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可能悲伤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悲伤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蹇蹇无已”,这个教材上有注,“蹇蹇”就是忠贞不阿的意思。“无已”,“已”是到了头,“无已”就是没有尽头。这个地方按道理,逗号也可以改成句号。这也是一个完了,后面是指他的具体的做一件事情。

“面刺王过”,“面”在这儿也是名词作状语。我们注意这一课,我们有一个重点就是名词作状语,我们看到名字说状语的地方,应该把它标出来以后,我们自己要能够学会来分析。表示一种方式,什么方式?

就是“刺”的方式,讥刺就是进谏,进谏的方式是什么?是当面。当面进谏、讥刺、指责、批评、劝谏昌邑王的过错,“过”是过错,使得昌邑王怎么样?

“王至掩耳起走”,达到了把耳朵堵起来,“起走”,站起身跑掉,走就跑。走是跑掉了,躲开,赶紧跑,大步流星的。所以,“走”不是今天的散步,走是跑的。所以,以前有一个成语叫作“走马观花”,这是批评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人,下来搞调查也好,体察民情就走马观花。

有人说,有些人他们到地方上来调查,不但是走马观花,甚至还有的是跑马观花,他不知道,走马观花就是“跑马观花”,他不知道,走的意思就是跑,走这个字的字形,可以看出来,古文字字形上面是一个人,你看他的手脚甩开,甩开手脚是一个用力地飞快地跑。

曰:“郎中令善愧人。”

郎中令这个人善于让人感到羞愧,这后面当然还应该有一个标点,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其实应该是个句号,就这句话,完了,“郎中令善媿人”。郎中令是谁呢?

就是龚遂,“媿”是个使动用法。首先,我们说“媿”是惭愧的愧的一个异体字,“异体字”这个概念是什么?

指的一对或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这一组字,他们的形体不一样,但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互相交换,这种字叫作异体字。

异体字的一个实质内容就是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的形体,在任何职能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异体字,它的构成也有一些不同的形式,或者叫作类别。

第一种就是他的结构上不一样。比如说,这个字是惭愧的愧?

还有“惭”,它的一个异体字就是“慙”,这个结果就不一样了,一个左右结构,一个是上下结构,这就是它的声符和义符,所在的位置不同。

第二类是它的一部分形体不一样。

比如说,暖也可以写成煖,这就是义符不同的暖,声符一样。也可以是声符不同,比如说,裤子的裤,他的义符是这个“衣”,它的声符可以是仓库的库“裤”,可以是夸奖的夸“袴”。这是偏房不一样。我们这儿看见的,媿人的愧,就是一个一幅不相同的,一对异体字。

第三种情况就是可以是造字的方法不一样。比如说,眼泪的泪可以三点水一个目,从眼睛里面流出来的水,那是泪水,这就是个会意字。它的一个异体字“涙”,它是声符,它是形声字。一个是会意,一个是形声,这是我们说的异体字它他的类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课文,“善愧人”,愧人之间是一个动宾的结构,愧是动词。人是宾语,但是,这是一个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什么呢?

就是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在这儿主语是郎中令,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这个动作。所以,使动的意思就是使那个人感到羞愧。因此,这是一个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用一个动宾的形式,动词和他后面的宾语,表达了一个兼语式的内容,兼语是什么?

就是后面宾语,它作一个动词的宾语,又做后面的动词的主语。所以,它是使,作使的宾语,然后作“愧”的主语。所以,“愧”的是这个人,而不是郎中令自己,是让别人学会了使动用法。

“及国中皆畏惮焉”,“及国中”的“及”就是和,“及”前面有一个应该是主语“王”省略了王和国中的人,“国中”指的是国中的人。这个国指的是昌邑国,昌邑国的国中的人都怎么样?全部都“畏惮”,“畏”是害怕。惮和畏有一点区别。

“畏”从本意上来看,它本来害怕的是上天鬼神,而“惮”,它是忌难,由于对某件事情感到困难,感到厌恶而产生的一种害怕。所以,惮和畏也有一点区别,这就是,王和国都的人都“畏”,有一点敬畏的意思,后生可“畏”,不是说这个人很可怕,不是说这个人本身让人家感到了危险,而是在竞争中感到威胁,后生可畏。“惮”就不一样,“惮”是一种有些厌恶的这种产生了。

所以,“畏惮”是说这些人,对于龚遂怎么样?

是又恨又怕,讨厌他。“国中”在这指的就是,国都当中的人。大家注意,古代汉语里面说的国,常常指的是国都,包括国民也常常指的是国都。比如,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里面见到过的,晋侯秦伯围郑,围的是郑国吗,不是,围的是郑国的国都。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概念。

“国中”只是指的是国中的人,这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表达,就是用定语来代替中心语,这样的一种表达法。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间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王尝久与驺奴”,就是养马驾车的仆人。“宰人”,就厨师掌管膳食的人,跟它们一起游戏饮食,喝吃完乐,给他们的赏赐没有头儿,很多,没有法度,就是没有限制,没有节制。

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遂入见王”,龚遂进入朝廷来拜见求见刘贺。

“涕泣膝行”,“膝行”也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膝盖来行走。这要注意,这也是名词作状语。“左右”是指王的左右身边的人。“侍御”,侍者、御者都流泪。“出涕”是流泪。昌邑王就问了,郎中令,你为什么哭了?

“何为哭?”,“何为”就是“为何”,“何”是个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是前置的。为什么哭呢?

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间竭愚。”臣是自己称呼自己,“我”是为了社稷的危险而感到痛心,痛心什么呢?

痛心国家,“社稷”本意。从字形来分析,它从示,就跟祭祀、鬼神有关系,从这个“土”,所以,它是一个土神的意思。所以,“社”是土神的意思,“稷”是粮食,是指的谷神。粮食的神。

所以,这个“社稷”,要祭祀的土地神和粮食神。土地和粮食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东西。

因此,历代的封建王朝要建立王朝,一定要先立社稷。我们北京有社稷坛,中山公园里面有社稷坛,要灭了一个人的国家,也要改变它的社稷坛。所以,社稷引申表示国家,社稷就是国家的意思。

我是痛心国家危险的,希望您赏赐给我一个清静的空间。“清间”的,就是不要有人打搅的地方,“间”这个字从字形上,大家看它是门,门中间有一个月光射进来。所以,它的本意是一个门缝、隙缝,从隙缝引申为有空间,再引申为抽象的时间,在这里是空间。当然也有人认为“清间”,也可以把“间”说成时间,清闲的时间来“竭愚”,“竭”是全部,“愚”说自己的愚笨的想法,让我把我的愚笨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王辟左右”,于是昌邑王就“辟左右”的“辟”,是躲避的意思。这个“辟”,从字形上看,它本来是法,就是刑法的意思,因为他从辛,辛是一个刑具,这边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刑刑法。所以,是“法”的意思。

当躲避讲,它是一个通假的用法。但是,由于通假构成了一对古今字,就是古代用“辟”,这是一个使动用法。“辟左右”,让左右的人躲开。不要在这呆了。因此,这也是个使动,为什么怎么看?怎么知道是使动,因为王是处在上位的,左右是他的下人,左右的人应该让他。所以,是使他们去躲开,而不是王躲避左右。

于是龚遂就在这种情况下,给刘贺昌邑王,提出了自己的,关于他应该如何来作为一个王的,这样的一种行为举止的一个要求。好,我们这节课先学到这。下节课我们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魅012《龚遂传》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t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