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神

作者: 我就是道路 | 来源:发表于2019-07-16 01:05 被阅读0次

【转载】朱清时院士: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代科学与佛学谈宇宙的本体

2014-05-19 朱清时院士 量子佛学

[本内容所有文字及内容均转载自网络]

一、主持人发言

刘正成主持人语:《我们追寻艺术的灵魂》

    梁启超写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也写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沙孟海则写过《中国近三百年书学史》,这三百年就指明朝末年(1644年明亡)到20世纪中期民国时期。为什么都提"三百年"呢?就是指清朝起直到今天,应是三百五十年学术史,正是中国学术史的衰落期。这个衰落有内外两个因素:一个是满清王朝对思想与学术的钳制;二是西方思想与学术对中国学术传统的解构与取代,也就是所谓的"全盘西化"。自王阳明心学以后,以及顾炎武、黄宗羲等之后,中国已没有属于自己的宇宙本体论学说。尤其近百年以来,取代基督文化的西方近代科学成为学术主流,中国学者的任务就是对这个主流的阐释与演绎,这就是"我注六经"的汉学传统,用西方学术语言来翻译就是经院哲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对中国学术传统三百五十年衰落期的求变呼声日益高涨,我们需要有在现阶段西方学术主流演进的今天,开拓出中国学术与思想的新天地。换句话说,我们要重振中国学术传统,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说,朱清时院士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对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佛学的比较研究中,提升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深含普世价值的宇宙本体论,这将具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

    此前,朱清时院士已在松竹讲坛上做过两次的演讲,最近一次演讲的标题叫《现代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他讲了我们所存在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即从"空"中来的,是从"空"中因缘际会而来的。我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曾从朱清时院士的学术思想中,为寻找自己的艺术灵魂而获益匪浅。但我也和朱清时院士一样在问自己:这个"空"是否就是我们生活的虚无呢?我们人生的价值观是否也沦为虚无呢?这就是我们要"到哪里去"的信仰依赖?为此,我和今天到会的各位均殷切地期待着分享朱清时院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松竹讲坛的这第三次演讲!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鼓掌欢迎朱清时院士开讲!

二,演讲文:

序言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1897年高更画的一幅大型油画的题目。此前,高更迫于贫困交加,绝望到了自杀的地步,被救之后,产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把在梦的幻想与在塔希提生活的感受综合为这样的构图。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自古以来一直在流问的,它的答案的轮廓,已包含在现代科学和佛学中了。

二十世纪初,有学者用“本体”这个汉语词翻译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超越一切存在者或现象、具有创造各种事物或现象能力”的根本实体。康德曾为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划出一道鸿沟。因此,西方哲学的“宇宙的本体”就是指具有创造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能力的根本实体。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先把基本粒子的海洋当作宇宙的本体,后来发现基本粒子均非实体,“宇宙的本体”就再也不提了。然而现代的弦论和大爆炸宇宙论,又迫使科学家们认真考虑非物质的宇宙本体,这使人们想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体”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事物的来源或根源。佛学认为,宇宙万有包括身心、大地、山河皆为本源真性所变现,即具有同一本体,“心物一元”。它是非物质的。在佛学中常把本体称作自性、如来藏、真如、藏识海,其所以名为自性,是因为此性就是自己,不涉其他,而且此本体为空,无生灭,无增减,却有映照功能。

本文尝试比较现代科学和佛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现代科学中的宇宙本体

目前科学家推测,“宇宙起源”也许在无止境的“本体”海洋中重复发生。我们的宇宙可以比做漂浮在巨大本体“海洋”上的一个气泡[图1],在这个“海洋”上不断有新的气泡形成。根据这个理论,宇宙像开水中形成的气泡,在不断地产生,漂浮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即一个 11 维的超空间“本体”上。这个本体是非物质的。

宇宙有多个,都是本体海洋中的气泡。宇宙中的星系就像表面上的那些白点点,随着宇宙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变大。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扁平的,它位于我们所在的宇宙大气泡的表面上的白点之一。

宇宙有多个,它们都是在宇宙的本体内发生的“大爆炸”产生的。大爆炸发生之前,这时还没有我们的宇宙。宇宙的本体是高维的虚空,没有物质,也没有与物质等价的能量;但是有真空零点能(空间里面的实粒子和虚粒子产生的能量)。这个虚空是处于完美对称的状态,宇宙的四种力(重力,电磁力,弱和强相互作用力)统一成一个单一的“超力”。这个虚空是处于无休止的量子波动中,产生小气泡。多数小气泡随即恢复原状,少数气泡过大,破坏了虚空的对称性。在这些气泡中,宇宙本体中统一所有四种力的对称性破裂,首先释放出引力(负能量),使气泡快速膨胀,与此同时,虚空中不断产生正能量与之抵消,以保持宇宙总能量为零的能量守恒定律。

随着膨胀,温度降低时,正能量变现为微尘(夸克、胶子和轻子,随后浓缩成今天的质子和中子,然后核子开始形成),微尘聚集,次第演化成物质世界的一切和人类(“万法“)。随着宇宙的进一步膨胀,温度降低,人类和物质世界终将灭绝,回归虚空。

因此,我们的宇宙是无中生有从本体中出来的,主要证据有:

(1) 宇宙中的正能量(包括所有星系和物质)与负能量(重力)之和为零(霍金);

(2) 宇宙中正负电荷精确抵消;

(3) 宇宙无自旋;

(4) 物质世界并非实体,而是弦上的音乐。

后一点是现代物理学的最新前沿—弦论的成果:所有看起来是硬帮帮的实在物体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一切原子和分子又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根据弦论,如果你用一架超级显微镜来窥探基本粒子的内部,那你所看到的将是空空如也的景象。如果你能再把放大倍数提高十亿个十亿倍,你就会看到在中心处有一根振动着的弦。如果用力弹拨这根弦,它的振动就会发生变化。质子说不定会变成一个中子。再弹拨一下,它说不定会变成一个电子。事实上,如果用适当的力度来弹拨它,它会变成任何一种已知的亚原子粒子。

组成物质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发态。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論中的宇宙弦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的 ...

宇宙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們不斷在產生, 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 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參見B.格林著《宇宙的琴弦》)

因此,现代科学对高更问题的回答是:我们从哪里来?人类从宇宙本体中“无中生有”而来的;我们是谁?人类是宇宙本体的汽泡在膨胀时产生的正能量凝聚成的尘埃;我们到哪里去?物理定律已确定,人类将重新变成尘埃,再回归本体。

如是,物理学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正如《金剛經》偈云: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任何一个人,当他真正的认识到了宇宙本身是虚无,我们也是虚无体的时候,他就彻底摆脱了世俗的烦扰,没有任何的痛苦与欲望了。人类只是虚无的基本粒子构建的自组织结构,居然建立了国家,军队,法律,道德,艺术,爱情,经济,贸易,各种社会思潮,这些都不过是粉尘的闹剧,如同我们看蚂蚁社会一样。在虚无的空间面前,没有任何东西有对错之分,你所做的,你所思考的,你所认同的都是错的,可也都是对的,没有任何东西及成就具有永远的意义。温伯格(量子场论奠基者,诺贝尔奖得主)说,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越深入,宇宙就越索然无味,宇宙越是看来可以理解,就越显得毫无意义。

人生是场闹剧,只有为数非常有限的几件事可以使它从这种闹剧水平上略有提高,而努力去科学研究理解宇宙便是其中之一,可使人生带上一点悲剧性的优雅色彩。

有人会问,科学宇宙观带来科学人生观。现代科学宇宙观带来的人生观却是做好事与做坏事都一样,这样的人生观不是太消极了吗?是的,目前的宇宙观的确如此,但科学是在不停地发展,今后的科学可能会早就出不同的人生观。科学会如何发展呢?有趣的是看看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认识宇宙的佛学是如何说的。

佛学与科学不同,虽然佛学“空观”也认为“万法皆空”,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业力”不空: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二、佛学中的宇宙本体和业力

要相信佛学不是臆测或胡说,首先需要理解科学和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對像是独立于观察者之外而存在的客观事实,不论谁去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結果都就相同。這就是“可重复性原則”。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 “循业发现”,就是指根循自已业力的大小,认知能力的高下,发现宇宙的相应层次的真理。人们往往不知道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則,总是想用自然科学的可重复性原则來研究佛学,结果当然令人失望。

说得更详细一点,科学的方法,简言之,是逻辑推理加实验;佛学的方法,是通过提高认知能力,来认知常人想不到的更深更高的,或百思不得其解的真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孙曾创建超导理论。所谓超导体就是其中的电子不骚动,电阻趋于零,电流畅通无阻。约瑟夫孙认为意识就像电流,人脑就像导体。如果加强修持,深入禅定,人脑可以进入高度有序化的状态,意识可以畅通无阻,意识场可能极其强大,可以感知到常人无法获得的宇宙真谛。这时的人脑,如同前面讲过的超高倍显微镜一样,可以看透苹果等物体,直觉感知到它们是虚幻泡影。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也认为通过冥想(即禅定)可以发现最高最深的真理。马克思的诗“关于黑格尔”:

“Because I discovered the highest,

And because I found the deepest through meditation,

I am great like God;

I clothe myself in darkness like Him.”

因为我通过冥想发现了最深奥

和最崇高的真理,

所以我如同上帝一般伟大,

我以黑暗为衣裳,就像“祂”那样。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P651把此诗翻译为:

发现了最崇高的智谋,

领会它深邃的奥秘,

我就像神那样了不起,

像神那样披上了晦暗的外衣。

这里故意回避“冥想(禅定)”,显然不准确

什么是禅定状态呢?南怀瑾:《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第五讲 (二)讲: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换一句话说就是儒学家、理学家讲的昭昭灵灵,一灵不昧,清清楚楚,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佛者觉也,觉就是从睡中醒了,觉悟了清醒了。佛是永远清醒的人,一灵不昧,昭昭灵灵,不散乱不昏沉,可是一般人做不到。所以打坐修定,要做到这样才行。

佛陀和许多高僧在甚深禅定中,直接悟到宇宙万事万物的本体是虚空。在宇宙未生之前,既没有时空,也没有物质。但虚空并非顽空,它可以演化出“邻虚尘”,即尺寸趋近于零的微粒,由此微粒反复聚集,产生了宇宙及生命。因此人生如梦,身心如幻,万法皆空。所以《华严经》说:“比如梦中见种种诸异象。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 永嘉大师说:“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茫茫无大千。”

历代许多高僧大德,通过长期修持,直觉体验到自性的存在,他们发现:自性可以看成是不居万法,却有不舍万法的灵觉真空状态。《大乘起信论》中心思想为论证自性(又叫“如来藏”或“真如”)与世界万物的关系,认为世界万有都是“如来藏”的显现,因而提出“真如缘起”说。不难看出,佛学中的自性与科学中的宇宙本体是同一的。

《楞严经》把大海比喻作我们的如来藏(自性),把大海里面水泡比喻作迷惑颠倒的人。凡夫执着那个水泡是大海,而把整个大海忘掉;觉悟的人晓得整个大海是自己,那个水泡也是自己,水泡没离大海。

如何见“自性”,即发现本体?关于明心见性的方法,当推六祖《坛经》的坐禅之法与参究之功。原则是识自本心,不离一念;精神内守,心不外驰。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心不外用;永嘉禅师行住坐卧,不离此心,朝夕如斯,一宿而觉;赵州禅师除粥饭二时外,四十年不杂用心,结果大悟。

有许多禅诗描述了这种境界。下面列举几首。

吕重阳祖师偈云:

一日清闲自在仙,

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

修行者并非避开外界是非善恶,而闭门入定,执着守心;而是对外界一切现象,心不起念,内心不动,则为真定,易见自性。

唐代张拙诗: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众缘无挂碍, 涅磐生死等空花。

其意为,佛性之光,本来遍满虚空法界,如同佛光普照,不管是凡夫、圣人,甚至一切含灵动物,都与我一体,我们都是一家。一个人能做到一念不生,不生即无生,就是一切生。如同虚空无相,则无所不像。六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像盗贼般住在我们身体里,每天都痴惑于爱欲,迷没于瞋怒,如不当看的贪看,不当听的贪听,不当说的妄说,不当想的妄想,不当做的妄做……。人的本性,就是被六根的乌云遮蔽了,要先将人体村庄的这六个盗贼降伏,不让身心语意妄动,是每个修行者最要紧的一件事!

三、现代科学和佛学中宇宙本体的比较

(1) 名称

科学:虚空;

佛学:自性,如来藏,真如,藏识海。

(2)属性

科学:宇宙的本体是高维的虚空,没有物质,也没有与物质等价的能量;

佛学:非物质的,心物一元;自性可以看成是不居万法,却有不舍万法的灵觉真空状态。

(3) 能量

科学:有真空零点能(空间里面的实粒子,虚粒子产生的能量),以及推动“暴涨”的能量;

佛学: 唯識論的根本依(第八識),是生命的能量,即生命之氣,簡稱根本氣,来自本体。

(4) 状态:

科学:这个虚空是处于完美对称的状态,宇宙的四种力(重力,电磁力,弱和强相互作用力)统一成一个单一的“超力”;

佛学:《愣严经》说宇宙本体:“觉海性澄园,园澄觉元妙”(宇宙本体如大海般的正觉自性清净清澈,风平浪静,园满无漏的,玄妙不可言)。

(5) 如何生出物质世界:

科学:物质世界是本体的变现。本体虚空是处于无休止的量子波动中,产生小气泡,多数小气泡随即恢复原状,少数气泡过大,破坏了虚空的对称性,“超力”解体,分开成四种力,产生大爆炸,气泡迅速膨胀。膨胀中不断“无中生有”地产生出负能量(重力)和等值的正能量,后者次第演化成物质世界和生命。

佛学:宇宙万有包括身心、大地、山河皆为本源真性所变现,具有同一本体。宇宙的自性本体,湛然明觉。但是由于宇宙之道是阴阳互换。阳极生阴,静极生动。湛然明觉久后生动,出现妄念(这是佛学相当于“量子波动”的说法)。妄念生后,一再放大。先是“劳久发尘,自相浑浊”,引起“尘劳烦恼”,尘劳就是宇宙中生成的“物质尘埃”,然后它们的聚集,遂成物质世界。

(6)物质世界到哪里去?

科学:回归虚空。

佛学:回归真如。

(7)本体与现像的关系

科学:本体虚空无所不在,本体与现像的关系没有研究;

佛学:本体虚空无所不在,本体与现像通过“业”力联系。

什么是“業”呢?佛学认为,人的生命像瀑布,一息不停,一息不断,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因此,一个低级的生命方式有可能发展成为高级的生命方式;同时,高级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退化为低级的生命方式。

依唯识学讲,我们举心动念,在阿赖耶识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好的器官和优良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坏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

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为所造的业,业习种子落在阿赖耶识这个仓库中,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变质。这个业因,遇到缘就起现行,就是果报,这个果报你决定要受。一个没有脱离六道轮回的人,所造的善恶业因,纵然过无量亿劫,遇到缘还是要受果报。

果报信仰造就了人世间的真善美。《旧唐书.太宗紀》中记录:唐太宗在「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親录囚徒,归死罪者兩百九十人於家,令明秋末就刑。期后应期毕至,詔悉原之。」换言之,贞观六年全国的死刑犯共290人,唐太宗让这些死刑犯回家,来年秋天再来接受死刑,结果犯人到期果然都回来了。这些犯人为何如此诚信?什么力量使他们宁愿赴死也不失信呢?唐太宗时代正是佛教盛鼎之时,佛教思想的核心是轮回和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世未报,来世必报。这个信仰使人不怕死,但怕做坏事、招报应。正是这种对将来受果报的恐惧感,使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造就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科学和佛学的区别:人的命运。物理学家怎样看待人的命运?3分天注定,7分靠打拼,但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一切都是一种随机的概率;近代物理学揭示,盲目的作用力,随机的概率决定了宇宙万事万物,甚至包括宇宙本身。

佛学既否定有创造天地和管理人们命运的神,也否定人的命运是随机的,人的命运是自已的业力—行为造成的。《杂集论》卷八:“世尊说,如果有情皆由自业,业所乖争,从业所生,依业出离,业能分辨一切有情高下胜劣。”

四、小结

科学和佛学都发现宇宙的本体是虚空,宇宙万物与本体-虚空联系紧密。科学认为虚空的大爆炸产生宇宙,万物都是弦上的音乐乐声消失只剩虚空。佛学认为宇宙本体是寂然不动,灵明清虚的虚空。妄念生后,循环往复,遂成物质世界。妄念消除,回归虚空但业力不灭,种子发芽,成为果报。

相关文章

  • 我是神

    ​​​我在清晨醒来,窗外又是白茫茫的一片。 多伦多这个城市一年十二个月里面有八个月都在下雪,这实在是一种令人厌恶的...

  • 我是神

    欲望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所以上帝造人时决定,不给任何有欲望的人特殊的能力,也不造任何没有欲望的人...

  • 我是神

    最近一直在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可以,我是否愿意一直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2、如果不愿意,我要怎么做? 我想要走出...

  • ❤️我是……神

    感恩宇宙的回响,感恩神的回响,祂总是听到我内在最真切的声音,我的所求祂一一应允。 今年当我在疫情...

  • 我是神

    【转载】朱清时院士: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代科学与佛学谈宇宙的本体 2014-05-19 朱清时院士 量子...

  • 我是神

    知道神吗? 我曾以为我就是神 是我创造的这个世界 我甚至觉得可笑 所有人的存在都是因为“我” 他们有自己存在的原因...

  • 我不是药神,我是神

    $前言$ 看了我不是药神,奇怪,没有哭。(影评部分到此结束) 一个中年油腻大叔,迫于生计,贩卖起了违禁药,期间由一...

  • 我不是药神,我是“雷”神

    抽空去电影院,看《我不是药神》,电影演到第10分钟,我就忍不住掉眼泪。 那一段讲程勇的父亲得了血管瘤,手术需要8万...

  • 我不是药神,我是神药

    村里的人喜欢养狗,几乎每家每户都养。记得13年暑假,我从长沙回到家,那时我已经有大半年没回家了,按捺不住思乡之情的...

  • 我不是药神,我是泪神

    如果你也久久不能入眠,告诉你个秘方吧。 哈~~我要知道秘方 我早睡了,我又不是神 说到神,不得不聊聊近期大火的暑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ua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