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那边那边那边!”
卢旻易扯破喉咙叫喊着,
他手脚并用,三步并两步,
快速冲上镖台,
右手拿起三叉镖杆,
双脚迅速穿入“脚笼”定位。
逆浪中追逐,
渔船在大风大浪中,无比颠簸。
卢旻易丝毫不受影响,
全神贯注,紧盯着海面。
终于,旗鱼再次浮上来,
卢旻易高举20多公斤的镖杆,
瞄准,然后使出全身的力量,
将镖杆射入海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3770ae7830795509.gif)
卢旻易忍不住欢呼起来。
《风味人间》第一期里,
这位战浪的捕鱼少年,
帅翻了屏幕前的无数观众。
而船的另一头,
父亲一手掌舵,
不时揪心地回过头来,
他只担心儿子的安危。
这场海上猎人与猎物的追逐,
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每年都会在台东成功镇上演。
只不过,
像卢旻易这样的镖鱼手,
全台湾只剩不到200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ec7d36071e5b3f76.gif)
老船长陈永福口中的“讨海人”,
是台湾本土的说法,
意为以海为生,靠海吃饭,
用来形容镖鱼手,
无疑是最贴切的。
每年秋冬季节,
黑潮流经台湾东部海域。
只有在恶劣天气时,
旗鱼才会出现。
因为有风浪,水流急,
鱼群被卷上海面,
旗鱼追逐觅食,
才会浮上水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5dd8f2402aebb898.gif)
旗鱼肉鲜味美,捕获难度非常大,在市场中往往能卖个好价钱。
旗鱼,是海洋里的短跑冠军,
被惹急了,也会攻击人。
想要在大风大浪中,
凭借眼力和镖杆捕获它,
风险大,难度高。
镖鱼,这种古老又传统的鱼法,
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
在日据时期,
日本人在小琉球使用镖技,
但就是不愿意传授给台湾人。
小琉球的居民就偷偷学,
学成之后传入成功镇,
就地发扬光大。
60多岁的陈永福,
征战大海已经快50年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00c764d4bcf0c2c6.gif)
在他32岁那年,
有一次出海,
他镖到了一条70多公斤的小白鲨,
当下船员们都在忙,
他眼看鱼已经不动了,
就拿一只铁钩,
从鱼眼扎下去。
没想到鱼被惊醒,猛地打转,
他的手指头被铁钩和软钩夹住,
来不及抽开,当场断掉了,
“当镖手的,断手断脚的,
十有八九啦,看命啦!”
右手拇指短了一截,
陈永福依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每次“打猎”归来,
他最怕听到有讨海人离世的消息。
海洋是他们的战场,
风浪无情,生死攸关。
只要东北季风一吹,
只要老胳膊老腿还能动,
不论风浪如何强劲,
全副武装,披褂上阵。
台湾画家李如青,在绘本《旗鱼王》里,记录了老一辈镖鱼手的海上作业。
也有人劝过陈永福,
放弃传统的镖鱼,
转战收获更大的流刺网渔法。
陈永福话锋一转,
一下子就来气了:
“流刺网开始捕的时候,
我们这些镖旗鱼的有多生气啊!
如果他们问我洋流是什么状况,
我都不说,
免得他们跑到那边去抓。”
许多渔民,为了更多的渔获,
不惜使用更大的船、
更大的马力、更大的网具。
一开始,渔民用流刺网作业,
也是为了捕获旗鱼这样的大型鱼。
但网一撒开,
不管三七二十一,
流落入网的鱼群都必死无疑。
无形之中,
加速了鱼种耗竭的速度。
镖鱼手拼了一辈子的命,
到头来却敌不过“投机取巧”,
商业化、机械化的捕捞,
使得海上猎物日渐减少。
以前,讨海人出海,
一天镖九条不在话下,
现在九天都可能镖不到一条。
就算很多人觉得,
像镖鱼这样的杀戮很残忍,
但那是讨海的生活方式。
为了年年有“鱼”,
就算危险,就算困难,
陈永福还是要坚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fafc932d5717829d.gif)
成功镇新港只有渔业,
老一辈只能靠海吃海。
年轻人不同,
他们有更大的天地,更多的选择。
讨海人一出海,
没日没夜,三餐不准时,
风急浪高,晕船也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讨海生活太苦了,
现在的孩子都不想讨海了。
《风味人间》里出镜的镖鱼少年,
是成功镇唯一的90后镖手,
年轻一代只有他会镖鱼。
跟其他年轻渔民不同,
可能外出务工不顺了,
又回到港口。
卢旻易从小到大,就想当镖手。
《旗鱼王》插图。
作为这片海上最年轻的猎人,
卢旻易自得其乐,他是幸福的。
只是不知道,
当浪潮退去,猎物消失了,
猎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旗鱼王》插图。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