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康慧
最近一直在读克里斯的《亲密关系》,刚开始看的特别快,非常的沉迷,但是到了后面,看的越来越慢,而且经常看着看着就分了心,跑去刷朋友圈,看另一本书,或直接跑去看电视了。
不是不认真不专业,倒更像是一种接近真相的逃避。
就是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不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特别渴望看到答案,但是当接近真相的那一刹那,你反而选择了懦弱的逃避或者自欺欺人,因为你害怕得到真实的答案。
书中有一个立足点是我之前就隐隐怀疑但却一直没有确定的。
那就是,当我们和伴侣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亲密关系的模式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模式。
读到那一段的时候,我突然恍然大悟。因为我时常在反思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母亲,而我的丈夫,有很多地方和父亲格外的相似。
母亲从小到大都喜欢跟我们抱怨父亲的无作为,说他清高脾气坏,经常把好好的工作搞砸了,人际关系也十分的糟糕,本来可以好好赚钱的机会最后总是一直换工作。
而母亲就会过得比较辛苦,因为经济重担会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她总是在说,她的节俭她的辛劳,而父亲则变成了一个坏人。
我觉得在青春期的时候,我和父亲关系恶劣对他怨恨,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帮母亲发泄她的怨愤,并选择和母亲站在一边对抗我的父亲。
后来母亲经常说,要不是为了我和姐姐,她早就离婚了走了,是舍不得我们两个。
而反观我现在的状态,居然和从前的母亲经历的说的一模二样,甚至毫无分别。
我们家经济重担差不多都压在我身上,丈夫每一年都会换好几个工作然后也没拿钱回家。我像个怨妇一样,逢人抱怨他的不是,然后和别人一起痛骂他的种种罪行。
说他不好好工作,又清高,脾气暴躁,又赚不到钱。
而我母亲,从前就是这么说父亲的。这些话,一模一样,而丈夫和父亲真的如出一辙。
母亲一直抱怨父亲不够关心体贴她,甚至很少打电话她,觉得他很冷漠。
而我的丈夫也是如此,沉默寡言,去年我在武汉上班,他几乎从不联系我,我也深深地觉得,他不关心体贴我,非常的冷漠。
这几个月以来,我们关系非常的糟糕,谈到离婚的话题,我总是对朋友们说,我要不是为了两个孩子我早离了,我是不忍心看孩子受苦。
这句话,就是母亲小时候常常跟我们说的话。
把我的人生同原生家庭对比,竟然发现,我现在的家庭,其实就是对原生家庭的一种延续。
我的痛苦,就是母亲从前的痛苦。
丈夫的痛苦,就是父亲从前的痛苦。
我们的痛苦,就是原生家庭的痛苦。
二十多年来,寻寻觅觅,原来我一直在做我的母亲,而不是我自己,我找的伴侣其实就是我的父亲,他会用父亲当初对我的方式对待我,这并不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这种人,而是我在潜意识里,把他慢慢的变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
因为只有他和父亲一样,我才能和父亲在一起,我才能变成和母亲一样的人,然后用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去对待我的丈夫。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有时候也会突然在某个瞬间觉得,为什么我现在的状态和母亲以前经历的是一样的?为什么丈夫和父亲是那般的相似?
我明明当初想要找的是一个和父亲不一样的男人啊,因为父亲脾气暴躁,不会赚钱,不够开朗阳光。
我一直觉得我要找一个脾气很好,对人温柔,会努力工作赚钱,性格开朗的男孩啊。
可为什么最后结婚的对象,却和父亲是一样的?
心理学中讲,我们最开始接触的喜欢的崇拜的男性就是父亲,所以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会不知不觉被和父亲相似的男人吸引,潜意识里,我们最后会喜欢的一定是和父亲特别相似的男人,虽然意识中,我们会觉得自己一定会找和父亲不一样的男人,但最终,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答案。
同理,很多男孩子最后选择的往往都是和自己母亲特别相似的女子。
但是在一开始,我们是根本无法察觉这一点的,很多人的亲密关系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身边的那个人会再次带给自己痛苦?
而事实上,这种痛苦就是小时候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只是被我们潜藏了起来。当我们遇到了和父亲母亲一样的人,我们的痛苦就会再次被引发出来,从而一而再的经历这种痛苦。
并不是别人带给了我们痛苦,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痛苦,我们会不自觉的拿出粮食来喂养我们的痛苦,让它们一直寄生在我们的身体里。
打破常规并不容易,真的非常的艰难,我从16年开始写作接触心理学以来,一直在努力打破原生家庭留给我的模式,我希望我能做真正的自己,我不是任何人的复制,我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我不要经历从前的痛苦。
这条学习之路,还很漫长,但我知道,只要我不放弃,只要我一直努力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我会打破宿命,活出一个不一样的陈康慧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