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黄绍第:一位旧翰林的新思潮

【玉海名家】黄绍第:一位旧翰林的新思潮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5 被阅读9次

      清代后期的瑞安,出现了一个翰林世家,即黄氏家族,黄绍第名列其中。中科院建院耆老黄宗甄(黄绍第之孙)在《瑞安五黄先生》一文中,曾讲述过黄氏以科名著称的事。

      据介绍,“五黄先生”的来历最早,指黄体正、黄体立、黄体芳兄弟和黄体芳子黄绍箕、黄体立子黄绍第。但近代史资料有专就政治表现,称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为“三黄先生”。而在冒广生的《永嘉诗人祠堂丛刊》中,又就诗文书法写作出名,称黄绍箕、黄绍第为“二黄先生”。

      在从科名而来的称谓“五黄先生”,政治表现而来的称谓“三黄先生”,诗文书法写作而来的称谓“二黄先生”中,黄绍第始终名列其中。其实,从这一侧面也反映了大家对黄绍第在政治仕途、文章书法方面的肯定。

      黄氏旧宅显现的南北风情

      2006年10月,本报曾发表过一篇《黄宗甄:中科院建院耆老》。人物报道文章中的黄宗甄称:“我出生于瑞安市区小沙巷,那里比户书声,我是喝北门外集云山的山水长大的。”

      黄宗甄就是本文主人公黄绍第的孙子,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出生地址现在在哪里?这所旧宅是不是黄绍弟的旧居?明明住在城里,为什么又是喝北门外集云山的山水长大的呢?

      江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荣波介绍,市区小沙巷18号就是黄绍第旧宅的所在,而黄宗甄所提到的出生地应该也就在这里。“黄绍第生活在清代末期,距今已久,加上房子几经易主,旧房子因为建设修整,难免会有改观。”黄荣波说。

      不久前,一个深秋的午后,当记者来到小沙巷询问黄宅时,几个热心的居民为记者指路说,前面一幢面朝东的大宅院就是黄氏旧居。

      黄氏旧居的老门台上有一块蓝色的门牌,写着“小沙巷18号”,门台上有一块“紫气东来”的匾额,表明这里的居住者曾经不是寻常百姓家。

      走进旧宅,庭院深深,几株老树新枝迎风摆尾,石阶木楼,颇有一番秋景旧意。旧宅的外观为木结构,砖石砌墙来围护及分隔空间形成建筑。“这座老房子住了好几户人家呢,黄家的后人应该都搬出去了。”一位提着水桶出来择菜的阿姨说。

      这分明是座阅尽了人间沧桑的江南老宅,因其清代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构思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见之怦然心动。然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旧貌再寻不见,其独特之处在于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特点,又带有明显的北方建筑风格。记者见到北方常见的连接楼堂的“跑马楼”,也被移接到了这座旧居之中。

      翰林文章书法出众

      这里就是黄绍第的旧居?黄宗甄在文章中提到的“喝北门外集云山的山水长大”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1980年之前,我市还没有邮电路,它的前身是老城区内的一条主河道——西河,当时,为了结合老城区的建设与发展,西河填河拓展为街道,并因沿河有座邮电大楼,取名为邮电路。

      市玉海文化研究会许希濂先生介绍说,集云山的山水自横山直流而下,经过八角桥,由西河流向东门的温瑞塘河,河水每天都是新的,旧时瑞城2万多居民饮用水全靠西河河水。

      当然,来自集云山的西河河水不仅养育出黄宗甄,还有在百年之前,光耀黄氏家族的黄绍第。

      光绪十六年(1890年),黄绍第会试考取进士后,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所谓的翰林院编修,在中国的历史上曾长期存在,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的官署。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原市文物馆馆长潘知山告诉记者,翰林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他们的文章和书画作品既是朝代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那个时代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翰林官的书法作品,是个人文化修养的结晶,而且是文人、士人情趣的表达。

      黄绍第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典江南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典福建乡试副考官。当时,适遇其堂兄黄绍箕典湖北乡试正考官。因此,兄弟二人同时持节出京,被传为佳话。

      黄绍第就在典试江南之时,慧眼识英才,托阅卷官为媒,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诗冠全场中了举人的冒广生。

      冒广生后来任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使。他学识渊博,精工诗词,酷爱戏剧,非常重视温州戏曲,把它与永嘉学派并称为“两霸”,撰写的“戏言”侧重于温州南戏,这是后话。

      建务农会办学计馆修话桑楼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孙诒让带头邀请瑞安的一批士绅贤达,在市区东门外话桑楼召集会议,商议创办瑞安算学书院。经过不下3次的协商,最后决定:一、由9位发起人共同负责筹备工作;二、试办瑞安算学书院,兼教中西算学;三、先由民间集资创立,然后请拨官款。

      在这次会上推举的9位发起者中,除孙诒让外,还有黄绍箕、黄绍第、项崧、周拱藻等人。

      除参与创办瑞安学计馆外,黄绍第还参与创办“我国最旱的一批自然科学的群众团体”之一——务农会瑞安支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朝末年,外强入侵,内乱纷起,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这年l2月,孙诒让与黄绍箕、黄绍第兄弟共同发起“务农会瑞安支会”。此学会把地理学知识融入农民的务农实践中,开了科学种田、效益种田的先锋。

      黄宗甄在《瑞安五黄先生》介绍,辛亥革命后,黄绍第回到瑞安,过起了隐居于世的生活。北洋政府曾致电召其去北京,但他在“戊戌政变”中,看透了袁世凯,置之不理。

      民国二年(1913)秋,话桑楼受损严重,黄绍第出资重修,将话桑楼修缮一新。院内增植各种花木,终年郁郁葱葱,四季花木溢香。林向藜在《寄鹤巢记》中写道:“元月,飞云阁已植梅、桂花、梧桐、丹枫约有二十七株,惟梅花居多,明年此处,大可赏花矣。”

      这里提到的飞云阁就是话桑楼。

      周总理询问“二黄先生”情况

      前文提到的冒广生是出身书香世家的旧式文人,他身上具有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的气质,他一生中经历了几次社会大变革,戊戌变法他是积极的参与者,辛亥革命后他是留任的前清官员之一,民国时期他也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一些有益于地方文化传播的事业。

      1957年夏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去当代诗词学家冒广生家拜访。

      交谈中,提及冒广生编辑的《二黄先生集》。周总理问:“二黄先生指谁?”冒广生回答:“指晚清著名学者瑞安籍黄绍箕(字仲弢),黄绍第(字叔颂)昆仲,叔颂先生是我的岳丈,也是宗江、宗英的祖父。”

      周总理说:“原来冒黄两家还是至亲。”

      这段事情被冒广生的儿子冒舒湮记录下来,写成纪念周总理逝世10周年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那是1986年1月8日,距离黄绍第辞世已70多年。

      阅读背景

      黄绍第(1855—1914)。据《词林辑略》卷九,绍第,字叔颂,号缦庵。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

      任江南乡试副考官时,典试衡文,不拘常格,故多得知名士。后历任国史馆、会典馆纂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编修改道员,发湖北,任川盐局总办、武昌盐法道等职。其志在维新图强,系“后清流”著名人物。

      黄绍第与叔父黄体芳、堂兄黄绍箕皆追求进步,与时偕行,曾共同加入强学会,返京后,又与黄绍箕等联名上疏,痛陈外事丧权,建议改革。

      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时,又单独上书,建议从义务教育、工业、商业、妇女四方面提请“设法变通”,以图“内以消中国隐忧之渐,外以折列国耽视之谋。”

      辛亥革命后,回乡隐居。北洋政府曾召其来京,但因对袁世之鄙视,故而置之不理。1914年病逝家中。著有《瑞安百咏》。

      (记者林 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黄绍第:一位旧翰林的新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u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