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属父母?什么是布偶父母?你又是属于哪一类?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哈洛做了一个关于猴子的实验。
将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子放进铁笼子里,与他的母亲分离,让他同两个代理妈妈在一起。一个代理妈妈是以金属丝条构成的,胸前安装奶瓶。
另一个代理妈妈是布偶,模仿猴子复制的软布制作,但身上并不安装奶瓶。
那小猴子会依偎哪一只代理妈妈呢?或者说她会更需要哪一个代理妈妈呢?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
出乎意料的是,小猴子只有吃奶的时候才靠近金属猴子,其他时间都依偎着布偶猴子,尤其是小猴子受到惊吓或者感到不安的时候,会立刻抱紧布偶猴子,紧紧搂着它。
若奶瓶安装在布偶猴子身上,小猴子就不再接近金属猴子了。
哈洛做了各种不同的实验对照。
科学家在跟着布偶猴子成长的小猴的铁笼中,放入一个自动玩具,小猴子瞬间被吓着了,马上逃到布偶猴子身上,紧紧抱住它,过了一会小猴子会观察自动玩具,并且慢慢离开布偶猴子和自动玩具接触,最后玩起了自动玩具。
同样,跟着金属猴子成长的小猴子的笼子里,也放入了一个自动玩具,小猴子一看到这种玩具,瞬间缩着身子躲在笼子的角落,并不会去抱金属妈妈,也自始至终都不碰自动玩具。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小猴子的成长,重要的并不只有填饱肚子,还有他们是否感受到温暖,是否有安全感,是否感受到被爱。
我想,实验也给予我们关于教育,有了更多元的角度。比如前面我们讨论过的,皮肤饥渴,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拥抱,需要更多爱的联接。
又比如现在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孩子小的时候请保姆来照顾;孩子大了,又送去寄宿学校,结果孩子跟谁都亲,却唯独不跟父母亲。这难道不是现实中的金属父母吗?
此外,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他才会有充分的勇气向外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不是一直依偎在妈妈的身边,离不开妈妈,他的成长的每一步,也只是向内向妈妈寻找缺失的爱。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气。
哈洛在实验中还发现,无论是金属猴子代理妈妈,还是布偶猴子代理妈妈养育的小猴子,即使得到很好的照顾,生病和死亡率都比有母猴哺育养大的小猴子高,而且他们“带大”的小猴子,不容易与同类合群,且情绪起伏不定,尤其是跟着金属妈妈的小猴子,长大之后缺乏协调性,极度胆小畏缩并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所以我们不妨常常自问,对于孩子来说,你是毫无感情只供孩子吃饱穿暖的机器金属妈妈,还是没有心灵体验和交流的布偶妈妈?
金属妈妈,没有感情,显得冰冷,他们只管吃饱。布偶妈妈虽然曾怀抱孩子,但是心灵却不一定和孩子同在。孩子没有心灵与情绪的呼应,没有情感的联结。
还有第3种形式的父母,它混杂着布偶和金属的形象,时而给予孩子关心与温暖,时而像金属一样冰冷。这样给孩子的成长造就了起伏混合的情绪。
这类型的父母,自己心情好了,就对孩子特别温柔可亲,和蔼有爱,讲道理,但是一旦自己在公司遇到了烦心事,或者是和老公闹别扭,又或者是生活上遇到了困境,他们就很容易把负面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大吼大叫没有耐心,指责,迁怒孩子。
而过多的情绪起伏混乱的信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情绪也就容易出现了不稳定,不专注甚至疏离的情况。
很多孩子出现问题。状况大多都是易怒,情绪不一致,暴躁浮躁不定,多动,无法专注,或者是郁抑症,沉迷网络或手机偏差行为,甚至是不说话。
这反射到家庭的成长模式上面都是平时父母对应的养育模式。
察觉到自己不足,那就要想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父母的情绪稳定对孩子乃至对一个家庭都非常重要,如果平时就能够用平缓和平的情绪与孩子坦诚开放的交流,心灵相对。能够照顾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体验自由,形成自律,为自己负责。少用控制,讨好,交换,或者是恐吓,威胁等负面情绪来培养孩子的纪律。那么孩子就会避免掉入情绪不稳定,易怒暴躁的旋涡之中。
所以当我们准备养育一个孩子时就要做好当父母的准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会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脾气,这个都是要理解的,并且要提前学习,如何应对他将来会出现的一些阶段性的问题。而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情绪稳定,主动与孩子沟通,平等型的父母。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即便是孩子做错事情,也不能苛责孩子,或者是对孩子吼叫。
道理都知道了,可是很多父母会说,我都懂,但是我真的做不到,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怎么办呢?
这里简单提几点建议: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情绪管理很重要。
孩子还小,他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偶尔发脾气顶撞父母是正常的,但我们是成人我们是需要具备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情绪稳定,对于夫妻,还是子女都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成人,没有学会管理情绪。做了情绪的奴隶,则他身边的人都会遭殃,孩子也会缺乏安全感。
其次,父母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养育水平。
现在的社会不缺乏任何学习的渠道和途径,只要你愿意去成长,就一定能找到相关的知识,父母们只有学习的越多,懂得的越多,才会越少犯错误。
最后,当你真的管不住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记得先离开孩子。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等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跟孩子一起复盘孩子所犯的错误,并且跟孩子慢慢的讲道理,孩子是能听进去的。
愿我们既能让孩子有物质的满足,也有对爱的能力拥有。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需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心理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