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个人发展方式及做事业方法的一个探讨。
十年前,当我拿出一百万,决定是买房还是买车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要买房。因为买房是增值的,而买车是贬值的。
五年前,当我犹豫是买房,还是买写字楼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要买房,因为买房是增值的,而买写字楼未必会增值。
两年前,当我纠结买不买房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早些年可以买房,现在就未必可以增值了。
现在,当你有点钱,在想是存银行,还是存余额宝,还是买黄金期货或股票的时候,大概率你想着的是利率或增值保值性。
你看,人们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很机灵的,有增值意识。
但这种情况,大多属于财富增值。
也就是说,人们在财富增值方面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在发展方面,增值的意识明显差多了。
比如,有些人找工作,最大的诉求是稳定。就是,如何不被淘汰,如何永远有饭吃。而不是如何个人增值,如何想着“工作五年应该值多少钱,工作十年应该值多少钱”。
比如,有些打工者,他们找工作的唯一条件,就是看哪家工厂给钱多。如果一家工厂给4000,一家工厂给3800,大概率,他们会选择月薪4000的工厂。
如果两家工厂都给4000,那他们大概率会选择包住宿的那家工厂。
也就是说,有些人脑子里,就没有个人能力增值这个概念。有这个概念的人,多半会重点考虑一下行业地位、岗位性质,以及考虑一下公司高手是否多、培训学习机会是否多等要素。
但是事实上,工作确实是有增值这个概念的。
毕业头几年,我那时候还没有车,每次出去跑业务,就雇佣一个司机。薪酬计算方法是,包一天的车多少钱。那个司机当时应该比我富裕,起码他有一台车。但是十年后,他还是在接业务开车。
为什么?
因为这个工作可能本身没有什么增值性。
我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就是同一届毕业的学生,有人去了传统学校教书,有人去了某手机大厂做拍照技术研发,有人去了一个公司做业务。
传统学校教语文的那个,刚开始去是月薪五千,十年后还只是八千。
手机大厂做技术研发那个,刚开始去是月薪一万,十年后平均月薪是三万。
做业务那个,刚开始去月薪是八千,十年后他做到了营销公司总经理,平均月薪是十万。
以上虽然只是一个小样本统计,而且现实中做业务的未必都能发展得好,但还是多少能说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性质,其增值空间还是不一样的。
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做的事情不够具有增值性。
现在讲讲增值性的应用:
1.事业应用
有时候,努力做一件大事,比重复做一千件琐事要有用。这就是势能效应。
2.职场应用
在一家公司的核心部门,做最重要的工作,而不是闲职(此处我就不举例了),大概率五年十年后增值空间更大。
加入一家公司的创始团队,如果工号排在前十或工号前五十,除去失败的风险,很大概率要比在一家大公司做工号一千或一万的螺丝钉,增值性要大。
有些人先去行业头部公司工作(镀金),然后跳槽到其他公司从而获得市场溢价,从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也算是一种职场常见的增值行为。比如陆奇从微软跳到百度。
就反复跳槽来讲,我觉得在100家公司反复做基层,不如在一家公司做到高层更让自己值钱。比如王小川从大三开始待在搜狐做技术员,一直做到了搜狗公司CEO。
3.学生应用
虽然说,专业已经不再决定未来,但专业的重要性依然存在。选一个具有增值性的专业,大概率还是比冷门专业要具有增值空间。
有些人是缺钱,有些人是没有增值意识。其实像家教,发单,暑假去工厂,或平时兼职打零工,都不如在一个公司长期干,来得更增值。
注意,重点是“长期干”。长期才可能深入一个行业,才可能让别人教得更深入。而几天几个月的兼职零工,一方面别人不会认真教你,一方面也来不及教你。
至于那些纯输出型的工作,增值性更加几乎为零。
总之,在现实中发展比较好的,大多具有增值思维。
增值思维不仅仅是选择工作和岗位,也在于非常注重学习。而这种“学习注重”,不仅体现为注重公司的培训机会,也在于平时自觉学习的渴望。
以前,贫困而多子的家庭,如果实在负担不起多个子女的上学费用,就会选择送一个聪明爱学习的人去读书,因为这个人最具有增值性。
现代公司也差不多。员工培养,首先培养那些有增值潜力的员工。
现代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所以要居安思危,每个人都该想想,跟着谁具有增值性、什么事情具有增值性,要多做;跟着谁不具有增值性、什么事情不具有增值性,要少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