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行各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艺术圈内也是事件频发。
例如:
1、往昔风光无比的“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大幅裁员、削减薪酬、降低成本,销售部门基本属于关闭状态,主要拍卖活动要么推迟,要么改成网拍。
2、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被迫大幅裁员,并称”现在是我们博物馆非常痛苦的时刻。”
3、2020年3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美国第一家宣布关门的大型博物馆,随着隔离令的生效,美国各地的博物馆迅速跟进……
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艺术事件,让人忧心。
目前,全球仍然处于严峻形势中,艺术实体大面积“倒塌”,艺术会从此消失吗?活在疫情之下,艺术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读《感知艺术》第11版,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答案。
作者丹尼斯·J.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教授、获奖作家、学者和艺术家。
他的著作有《感知艺术》《穿越艺术的现实》《创作的冲动:艺术品介绍》《视觉艺术指南》等多种著作出版,发表大量期刊文章与诗歌作品。
《感知艺术》用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了艺术的重要性,教我们如何观察和聆听艺术品和文学作品。
艺术触手可及,我们可以接近它,并与它建立终生联系。
艺术作品有严肃的、艺术意义深远的、神圣的、轻松的、幽默的、愚蠢而肤浅的、自娱自乐的……
《感知艺术》告诉我们如何理清各种细节,对艺术作品做出正确地判断。
艺术无国界,对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影响,帮助我们理解各种不同的信仰和文化。
书上说“想要通过艺术对人性了解更多”需要做好两件事:
1、 我们需要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运用现有能力来进行感知会建立起面对艺术作品的信心。
2、 从已有基础开始意味着了解艺术如何融入人们审视、交流并应对周围世界的总体方法。
一、 我们如何理解艺术?
想要了解艺术,推荐一部“即使不懂艺术也能看懂”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油画动画长片,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讲述了梵高的一生,这也是一部用梵高作品解读梵高本人的电影。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梵高作品,通过大量画师的仿画和现代数字智能的处理,让梵高的画作“活了起来“,让观众体验了一场极致的艺术盛宴。
电影给我们带来震撼的视觉感受,它用梵高的画和梵高的人生经历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告诉我们艺术和人文的关系是紧密的。
梵高生前为艺术献身,生活潦倒、患病、自杀,从未享受到自己的作品所带来的财富。
假如梵高可以复活,他对自己死后的天价画作会感到惊讶吗?
梵高生前痴狂于创作,他很享受这种沉浸式创作的心流体验,以及精神层面的快乐。
2015年,梵高的《阿里斯康的小路》拍出了6630万美元的价格。
或许,正是因为梵高对绘画艺术的狂热,也让他的作品赋予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而它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也在于此。
“艺术和人文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视觉艺术、建筑、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和电影”,统称为“人文”,而艺术,是其中的一部分。
那么,艺术和我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书中说“艺术如同友谊一般,在我们的成长和生活质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源于生活,它触手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例如:穿衣装扮、家居装饰、艺术展参观、艺术培养(音乐、美术等)、阅读写作、工具配件、机械设备、日常用品等等,我们所见之物大多都与艺术有关。
书中也例举了18世纪的高脚橱、大众汽车,创作者将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外观的艺术处理完美结合。
作者说如果我们带着鉴别的眼光和想象力去观察,理解了艺术作品的元素,就会拥有一个充满启迪和欣赏的过程,让我们的经历和人生更有价值。
艺术是什么?
《感知艺术》的概述是“这么多世纪以来,学者、哲学家和美学家们争辩不休,得不出一个统一的对艺术的定义”。
而这些争议,产生了两个对立的观点:
一是艺术必须具有社会功用;
二是艺术只为其自身存在。
如果按书中“批评的方法”:它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它的价值是什么?来探究,那么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既可以二者结合,也可以独立存在,只是有没有艺术感知能力的区别。
试想,我们去买家居用品:一件没有美感,只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一件实用和美感相结合的产品。
从艺术感知的角度来看,大家会选第二件。但是,只有实用价值而缺乏美感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里比比皆是。我们去艺术博物馆看到的艺术作品,仅仅是艺术为其自身存在。
所以,艺术与社会功用没有绝对的对立。
我们再来看一下艺术的目的和功能:
(一)艺术可以做什么?
1、 进行记录,
2、 提供视觉或其他形式的感受,
3、 提示形而上学或精神真理,
4、 帮助人们以崭新和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二)艺术的目的是什么?
1、 主要目的是记录世界,例如最早期的岩画。
2、 将感受转化为可视的形式。
3、 以一种全新和令人惊讶的方式看待世界。
4、 让没有具象的艺术展示了全新的方式,来理解生命力之间的互动。
艺术关注创造力、美学交流、符号和纯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舞蹈、电影)及应用艺术(建筑和装饰艺术、工艺品、装饰品、纺织品、陶器、书籍装帧、装修、装饰艺术工业设计产品)。
书上对纯艺术、应用艺术是什么作了全面的介绍,让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当下,艺术带给我们什么?
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考验,口罩、酒精、居家隔离……都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艺术家们利用这些创作元素和创作主题,来表达积极的精神,达到艺术传播的重要意义。
世界各地的街头艺术家们,用创作的形式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坚守内心的信念。
影像作者们也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信心和希望。
在摄影师斯蒂芬·洛夫金的镜头中,人们手中拿着写有标语和充满希望的信息,他所捕捉到的“人们从窗户里看向外面的世界”摄影作品,令人鼓舞。
2020年1月23号上午10点,中国武汉进入紧急防疫时刻。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对防疫之地严防死守;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燃烧自己的生命,坚持奋战在抗疫前线,这种大无畏精神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动容。
网上有一篇发表于2020年3月的文章《艺术战“疫”图(100幅)》,以“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为主题,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大批艺术作品。
文章记录了创作者的作品和说明。每一幅作品都令人感动,每一幅作品都在述说着“什么是疫情之下的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些艺术作品告诉我们: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这句话,正好被艺术家们的作品完美的诠释了。
艰难之时,艺术不会消逝。
而艺术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是温暖,是力量和对生的希望。
三、我们可以提升艺术感知吗?
2018年暑假,我带着女儿一起埃及游。
从开罗到阿斯旺,再从阿斯旺到亚历山大,一路感受着古埃及的传统艺术:诗歌、雕塑、绘画等,领略了一场7450年历史文明的饕餮艺术大餐。
走进埃及,我们才知吉萨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是现今最古老的雕像,最初是由明亮的油漆所装饰,在它的耳朵后方,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点点痕迹。
在卢克索神庙的壁画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几千年前创作者在每一块石碑上所表达的内容;还有在库孟布神庙见识了世界上第一个外科手术室、日历、鳄鱼木乃伊等等。
还记得孩子跟我形容过当时站在胡夫金字塔边上的感觉:妈妈,我站在金字塔面前,仰视着它,似乎感觉到金字塔在向我诉说着几千年的故事,内心非常的震撼,我似乎与它非常地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想,这就是古老艺术遗产所带给我们的力量,艺术感知与你我昔昔相关。
当艺术品逐渐走向个人化和形而上,作为欣赏者该如何通过作品去感受到艺术家的意图?该如何去了解艺术品背后的价值?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学思考是什么?
《感知艺术》告诉我们艺术目的是进行记录,提供视觉感受,提示形而上学或精神真理,帮助我们用新视角看待世界。
“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思路决定了其作品的风格”。
书中通过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说明了艺术还有政治和社会功能,这也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决定了他的作品风格。
书中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艺术作品的性格”。我们可以通过风格来辨别艺术作品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感知艺术,用意识去领悟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意图时,对艺术作品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艺术作品与人之间产生了连接,它说的“话语”,传达的美学思想,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知到。
艺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每一处,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而艺术感知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从而成为我们探索世界的新技能。
四、写在最后:
读《感知艺术》,让我们面对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乐曲、一部电影,不再无所适从,而是懂得欣赏与评价,避免一知半解的尴尬。
对艺术作品的最大敬意是观察和聆听,用感知和技巧接近它,与它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便能与艺术自如地交流。
不管现实如何,生活在继续。
一起走进书中,用艺术美学理解生活、设计生活、享受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