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陈述三个事件。
事件之一:是妻子讲给我听的。我反复核实其准确度,妻子说:我们生活十几年,我骗你干吗?因此,我相信这个事是真的。
说是老家有一个张国宝,时值中年,上有两位白发老人,下有三女一子,违背计划生育政策被罚得一贫如洗,自己又是好吃懒做之辈,家中穷得那是了得。张国宝有个特别爱好,就是爱吃热拌豆腐。农村走街的货郞拌的豆腐实在好吃,我自己想起来还真有点馋。
家里再穷,他吃拌豆腐坚持得还是很好。只要“扮豆腐”的喊声一响,张国宝便会下意识地伸手到口袋里摸一摸,是否有块儿八角钱。如果有,便会顺着喊声而去,实在没有也会从粮仓里舀出些许谷物换。
张国宝吃豆腐从不光明正大,总是趁老人或者孩子不在时偷偷地吃独食。不然的话,都去饱口福,吃一次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这个事,家中老小虽心有不满,但碍于张乃一家之主,钱又在张国宝的手里,自是耐不他何。
同族堂兄实在看不过去,便责怪道:“国宝,你上有老人下有孩子,这么大人了,你怎么能吃独食?应该先让孩子和老人吃才是道理。”
张国宝听后坦然一笑:“老兄,此言差也。我觉得,孩子还小,以后吃的日子比我长着呢;老人已老,已经吃的肯定比我多得多。我是比老的吃的少,比小的机会少,所以现在正应该是我吃的时候,这也怪不得我了。”
言者坦然,劝者愕然。一琢磨,还真有它的歪理。
其实,如果反过来看,应该是:相对老人而言,老人已老,吃的时间不多了,应该让老人吃;相对孩子来讲,自己已大,肯定比孩子吃得要多,应该让孩子吃。
同样的事,以谁为中心看,从什么角度看,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事件之二:是余秋雨先生书中讲的,从文章前后说明和我对余秋雨先生的信任度来讲,我感到这个事也是真的。
说据报载,有一天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请求来请求去,下来推车的是一帮去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憋着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了大人的车,而当他们上车一看,他们原先的座位早已被大人们抢走。
为此上海某电视台曾开了一次讨论会。讨论会上,一位乘客说,他过去遇到类似情况时,也曾下来推过车,但公共汽车一旦被推动就直驶而去,把推车人丢在半道。一次两次,大家就吸取教训,不愿推车了。这显然是一个比较充足的理由。
余先生说,他本人也遇到过推动了车,却被丢下的恼人事情。于是再去找司机参加讨论,一位司机说,车好不容易发动之后,要开一程才能停下,看看那些推车人追不上,也就不停了……
余秋雨先生说,全有理,每一个理由都说得通,但这些理的总和却是卑劣。我觉得,余秋雨先生说得更有道理。
同样的事,是分开来看,还是合起来看,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事件之三:是一位老战友来访,非常生气地给我讲了一件事。看他那气愤的样子,我觉得他说得也是真的。
他讲,某某战友真不够意思,说二十几年前两人在同一个连队当兵,那时兴直接提干,两个人都是提干苗子,但名额有限只能上报一人。在领导协商下,自己主动提出放弃竞争,把名额让给那位战友。
战友自是非常感动,说什么时候也忘记不了这件事,并表示如果以后在部队出息了,如果自己家中有什么事一定会帮忙的。结果战友当年提干,自己因服役期满复员回到农村,仍然继承父辈的衣钵,继续务农。
这不,现在孩子大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大学没考上,想让他到部队当兵锻炼锻炼。但现在当兵热,想当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有人说话。于是找到了那位自己发扬风格而提了干的战友。因为提干后发展比较顺利,现在已经是有一定办事权力的干部,而且据说办个兵不成什么问题。于是就满怀信心地找到那位战友,提出此事。
谁知,真是官大不认人,被一句话堵了回来:“现在都在搞廉洁征兵,条件、名额都公开了,自己不便说话,还是按程序按规定办吧,总不能拿人情违犯原则吧。”气得自己差点没断过气去,说早知这么忘恩负义,当时就不该让他,这点小事都不给办。
照理说,我的这位战友说的也有道理,并不是多么过份。但他曾经有恩于的那位战友,现在说的话做的事也一点没有错,是拿得上桌面的。
同样的事,是从理上来看,还是从情上来看,做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其实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碰到的很多事情,思考的很多问题,遇到的很多情况,对与错,都没有一条明显的红线,分得那么清楚。你我之间,情理之中,公私之内,错与对,全在于有怎样的境界在,以什么样的心态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