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左中堂
国外职业生涯发展历程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在学术界人们也喜欢叫“生涯规划”,也有些人称为“人生规划”,表达的是一个内容和含义:关于人生、职业、未来的。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起源于西方,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特别像微信迭代过程。
微信刚刚发布时作为一款即时通讯社交工具,主要实现人与人的链接,有三大核心功能:发送文字消息、图片和设置头像,解决的是最基础的用户通讯交流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起点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它的核心出发点是人职匹配,解决的是如何把人放在合适的职位上。
到了第二个阶段,微信已经稳固了社交工具的地位,需要突破这一狭隘的定位,开始从社交工具迭代为社交平台,陆续推出了朋友圈、点赞、评论和发小视频功能,强化了人与人的链接,增强用户粘性。
同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质因素论不能完全满足时代需求,工作并不是人的全部,舒波的生涯发展理论打破了这一现状,舒波所界定的职业辅导焦点不在单纯而狭隘的“人职匹配”,而在协助“个人”人生的整体发展,扮演好不同的人生角色。
之后微信推出了公众号功能,实现人与信息的链接,是构建微信生态的重要一步。以克朗伯兹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重要的一步,特质因素论是静态的让“人”来迁就符合个人主要特质的工作,而社会学习理论是动态的让“人”去做生涯探索,探索自我、探索外部环境、探索职业。
现在,微信生态正在完善人与服务的链接,陆续推出了服务号、表情商店、游戏中心、微信支付、扫一扫、搜一搜、小程序等功能,人与服务的链接是微信一次重大的商业布局,为微信生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用户可以在微信生态中构建自己的社交生态:创建个人服务号、小程序、表情包等等。
这种快速发展变化和充满不确定的知识经济时代,由组织或社会主导的传统职业生涯理论受到极大冲击,
因此,生涯建构理论不断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生涯建构理论,更强调生涯适应力,认为个体是自我生命的创作者,强调对生涯的主动建构,个人对生涯具有主导权,更符合当代个体生涯的本质特征。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经历了四次迭代:特质因素论阶段、发展论阶段、学习适应论阶段、建构论阶段。下面我们从时代背景和内容层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理解。
01、特质因素特论
19世纪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大量农民被赶到城市里需要工作,同时福特汽车流水线刚刚出现,大量的工人从原来什么都可以干变成专业工人,即专人专职。
所以,一方面大量的专业职位出现空缺,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人在城市里需要工作,特别需要一个方法迅速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有“职业辅导之父”之称的富兰克•帕森斯提出了特质因素轮,即人职匹配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特质因素论解决了人与职位链接的问题。
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而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资格。
所以特质因素论就是指人的性格、能力、兴趣、身体素质等要符合工作所要求的的条件和资格,比如姚明成为了篮球运动员、赫本成为了演员、爱迪生成为了发明家等等,均是人职匹配的体现。
爱因斯坦在50年代,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统,但他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爱因斯坦之所以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统,就是因为他的“特质”与总统这个职位的“因素”不匹配,所以爱因斯坦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但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总统。
这么看来,爱因斯坦其实是人职匹配理论应用的高手。
02、发展论阶段
特质因素论一直到二战之前都没有调整,在二战之后,1950年左右,人们的关注点从打仗变为思考怎么好好活着:
人的一生都有哪些阶段,扮演什么角色,遇到哪些问题,该怎么更好的解决。由此,生涯理论开始步入第二个阶段,从人职匹配变为思考整个人生该怎么过。
舒波的生涯发展理论是当时的集大成者,他发明了生涯彩虹图,让生涯发展的概念取代了职业辅导的模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提出了包含了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
人生有五个主要发展阶段,与9种主要角色。舒波认为,人的一生是角色扮演和角色变换的过程,而角色的扮演和变化主要受生涯发展阶段的影响,如何平衡角色间的关系是关键。他形象地将这种关系通过一个综合图形来描绘——“生涯彩虹图”。
有一部很火的清宫剧叫《如懿传》,其中有这么一个桥段:满蒙和亲,蒙古科尔沁亲王求一个嫡出格格作为和亲对象,当时乾隆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皇太后的女儿,自己的妹妹恒媞格格,另一个是自己与皇后的女儿璟瑟格格。
皇太后有两女,其中一个已经嫁往蒙古,不希望把仅有的女儿再嫁出去;皇后两个儿子早折,璟瑟是她唯一的孩子,也不愿将其嫁往蒙古。
作为哥哥和父亲的角色,远嫁至亲到外族,乾隆是舍不得的,尤其璟瑟是他的嫡长女,甚是喜爱。作为儿子和丈夫的角色,也不希望皇太后和皇后伤心。
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从中做出选择。所以,为了维持满蒙友谊,为了朝局稳定,同时不增长皇太后的权势,乾隆忍痛决定将璟瑟格格作为和亲对象,出嫁蒙古。
在这样一个桥段里乾隆扮演了多个角色,包括皇帝、儿子、夫君、哥哥、父亲五个角色。对于和亲这件事,乾隆认为,他是天下的君王,在所有角色里,他先是皇帝,再是父亲、哥哥、儿子、丈夫角色,一切都以朝局和天下为重。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各角色的关系,做好角色扮演和角色变换,完成角色所赋予的任务,过好这一生。
03、学习适应论
到1970年后,发展论遇到了局限。人们发现65岁左右并没有进入职业衰退期,反而越来越强;并没有必要20多岁的时候就完成学习,现在都提倡终身学习;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环境在全面地急速改变,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大部分人职业生涯中,至少换过一到两个行业。
这意味着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职业也会出现更迭。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质疑,这时候学习适应论就出现了。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特质因素论是静态的让“人”来迁就符合个人主要特质的工作,社会学习理论是动态的让“人”去做生涯探索,
例如,探索自我:了解个人的性格、智力、音乐能力、体质、艺术能力等;探索社会环境:经济大环境、科技的发展、工作机会的数量和性质、职业的回报情况、家庭的影响等。
通过更多的学习和生涯探索活动,才能发现更多的兴趣和喜好,找到适合进入的领域,更好的发展。
去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名将李世石,让大家看到了人工智能AI发展速度和潜力。
李开复认为,AI将渗透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工作,它会在十年之内改变、颠覆、取代50%的人,它会把我们做事的方法统统改变过来,比互联网来的更快、影响力更大。
“华尔街的交易员,这个曾经很光鲜的职业很快消失了;未来的保安也会部分消失,因为摄像头的监控,加上一些机器人巡视,已经不需要保安了;司机可能也会消失,无人驾驶已经初见成效,还包括一些非常高端的白领,比如说放射科医生,他们的看片能力不如机器人。”
今天百度的搜索,腾讯朋友圈的广告推荐,淘宝的商品推荐,滴滴打车、今日头条的排序,快手的个性化推荐,美图的美颜功能、人脸识别等都是人工智能。
AI把无聊的、重复性的工作取代后,未来人类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家人朋友,有更多时间来思考人类为什么存在。
未来选择职业的方向,一定要选机器不能做的事情:机器不能做深度思考,机器不能做情感、文艺、娱乐、创造。探索、适应、学习社会发展节奏尤为重要,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不被取代的保障。
04、生涯建构论
二十世纪信息大爆炸,科技、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我们都是下馆子吃饭,现在是各类美食外卖送到家;之前要连夜排队才能买到回家的火车票,现在APP帮你提前预定或者随时随地购买;
科技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职业,例如新媒体编辑、互联网产品经理等;职业变化越来越快,现在人们在公司里干三年算老员工,任职5年已经算元老级员工了;
这种快速发展变化和充满不确定的知识经济时代,由组织或社会主导的传统职业生涯理论受到极大冲击,个体职业生涯建构理论不断得到广泛研究。
生涯建构系统的理论依据来自于个人建构理论,个人建构理论是由乔治•凯利于1955年发展出来得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上应用的十分广泛。
“建构”是人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来观看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在观察中得出种种预期。
凯利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受他所预期事件的方式的引导,人的行为就是建立在人类各预期上的一种连续不断的实验;生活上不断发生的事件时时在考验着这种预期。
雷军看到了低价智能机市场,创办小米;胡玮炜看到了短途出行+共享经济的机会,创办膜拜;罗振宇看到了人们的认知焦虑,推出了得到,等等。
站在时代的浪潮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期,然后按照预期进行连续不断的实验。当然上面列举的是成功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失败的例子。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次生涯决定只不过是生活实验的一个暂时的起点,每一次的生涯决定其实都只是一个实验,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实验所构成的,所以成功或失败也是暂时的。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创作,来达成预期,创造出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乔布斯说曾说过,“你不可能在眺望未来时把生活中的每个点连接起来,只有回顾时才能连点成线。所以你必须相信今日所做的会影响你的未来。”
05、小结
19世纪,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特质因素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集中的焦点是人职匹配,做职业选择。
二战以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好好的活着,在整个人生历程中,都有哪些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才能活的更好。舒波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焦点不在单纯而狭隘的“职业”,而在协助“个人”人生的整体发展。
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职业也会发生多次更迭,同一个起跑线的两个人,几年以后也会产生较大的差距。
只有具备了环境适应和学习能力才是应对社会变迁的上上策,社会学习理论教给我们的就是如何学习和适应,增强我们的决策能力,更好地开始多段职业生涯。此时,强调的是增强生涯决策和学习适应能力。
最后是建构论的产生,在现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人生命的创造者,创造出各种不可能,创造出我们向往的生存方式。
生涯决策不是一次决定,每一次的生涯决定其实都只是一个实验,通过一次次实验,抓住每一次机会,去创造个体生命走向,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左中堂:认证职业规划师,专注人力资源领域7年,服务上百位来询者;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最具实操性的职场进阶方法;聚焦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职业转型,为职场助力,为生活赋能,一起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