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人过节有些不同,其中端午节不同的地方最多。小时候的端午节和今天也有些不同。虽然简朴但很有趣。
武威人历来重视这个节日,俗称为“过端午"。把端午节中的“节"字省略了。也许省略掉这个字,用“武威话”说起来更顺口。
端午前一天,要做“油饼子卷糕"。先蒸糕,再炸油饼子。
蒸糕时,先要在笼屉上铺上一层粽叶,接着,在粽叶上撒一层米,铺一层枣,反复两三层后,再加入适量凉水。然后把立起的粽叶压在水面上,上大火蒸近两小时。起锅后把它放在凉处,用一晚上的时间把糕凉透。凉糕吃起来格外香甜,劲道,风味独特。
粽叶是芦苇叶,从城东北角的“苇子湖"采来的,“苇子湖”又叫雷台湖,就在雷台汉墓附近。那时“苇子湖"水域广阔,芦苇茂盛,幽静宜人。
武威本地不产糯米,也不产大米。过去生活困难,武威人蒸糕时,用一半糯米掺一半大米做主料,辅料也只有枣,不像今天种类繁多。
蒸糕多在晚上,加上时间长,邻居们都坐在大杂院中乘凉闲聊。孩子们在欢快地玩闹,笑声传得很远很远。没多久,粽叶的清香弥散开去,渐渐也闻到了糕的香味,糕快熟了。
第二天早起,奶奶妈妈们会忙着做烫面油饼子。先把滚烫的开水倒入面粉中,一边倒一边用筷子迅速的搅动面粉,大约面粉成团时,就放在一边晾着。晾到手能触摸时,就迅速揉面,揉到光滑时,就做成一个一个小面剂。小面剂擀成薄片,中间用刀划开一个或两个小洞,然后入锅油炸。那时炸的油饼比较大,直径约有十厘米长。和今天超市里卖的油饼子相比,要大多了。出锅后的油饼子焐在一个小瓷坛里,吃起来酥软可囗,还有点甜丝丝的味道。
端午的午饭,常是温热的油饼配凉糕,武威人都把它叫做油饼子卷糕。糕香甜糯软,油饼子醇香而柔软,饼子在外,糕在里,卷起来吃,一口咬下去,糕的清香和油饼子的醇香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不素不腻,满齿留香。当然,还要做个鸡蛋小葱汤下着吃。条件好的人家会煮咸鸡蛋佐食。也有些人家要煮红鸡蛋图个喜庆。
午饭过后,妈妈和奶奶们都闲下来了。他们会用碎花布,给孩子们做几个荷苞。为了好看,荷包里塞的有棉花,也装一些艾草。
武威人特别讲究,“五月端午穿出来”。顾名思义,在这一天,大多数人要穿新衣服,尤其是妇女和儿童。
另一个习俗是“游百病"。端阳节那天,早早吃过晚饭。人们三五成群,穿着崭新的夏装去游百病。夕阳斜照,大街上游人如织。
半数人的去钟鼓楼撞钟,顺着窄窄的木楼梯,小儿翼翼地登上最高层,几个人用力拉动钟槌去撞那只大钟,大云寺的钟声常常一声接着一声,传得很远很远;
在海藏寺游玩的时,人们总要折柳枝,编成一个一个的柳条帽,戴在头上。也总要从路边折些沙枣花带回来,插在瓶中,金黄色的小花能开好多天,芳香四溢。人们也顺便采些艾蒿子,用来熏蚊子。
还有的去风景优美的郊区转转。据说这种游玩可以游掉一年的疾患。
记忆中的端午,阳光总是那么灿烂,油饼子卷糕总是那么诱人,笑声总是那么爽朗,还有荷包和柳条帽等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今天,全国各地的端午节都有相似之处。武威的端午因为它的不同而独特,也因为它的独特而令人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