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7点,共读开始。导师针对小伙伴们在读完上次内容后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回答。我只能尽量做到“专注”,边听边写下自己的思考。
01 导师: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都有答案。
所以,导师总是让提出问题的人先回答。这个过程,就是让提问者进一步梳理了自己的思考,形成更深层次的对话空间。
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都有答案。——这句话对么?
说对,是因为提出问题的人,能够想到这个问题,至少说明有自己的思考,也就有自己的答案。在一些辩论场上看到辩手会层层追问,问到最后一般也是自己给出了答案。因为这样的提问,往往会有一些铺垫,有对问题的解释。
昨日在班里,一铭问我课堂精练上的一道题目: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面积最大的图形是什么。而他自己已经经过数据推演,证明了是圆的面积最大。
一些课堂上的开课提问,也能证明“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都有答案”。比如,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学生会问:什么是周长?周长怎么计算?周长怎么用?这些问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早就有了答案,只是为怕配合老师的设计进行的回答。
说不对,也是存在的。比如:学生问我方中圆的面积怎么计算?一连问了我好几遍。因为刚刚开学,我的数学脑袋还没有开启,我并不急于帮助他去解决,而是让他自己去解决。往往一些自己从未遇到的知识,那会成为自己的真问题。
02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洞穴里
有小伙伴问:
按洞穴隐喻,苏格拉底是从外面回来的人,也就是说他已经清楚外面真实世界是怎样的,他的下降是来拯救洞穴里面的人,帮助他们解除身上的捆绑的东西的。
但是如果是这样,后面的对话能够真正展开吗?因为事实上,这就意味着苏格拉底其实心里是有一个立场存在的,就不可能保持一种开放的对话状态。
而从后面的对话看,苏格拉底是很真诚的在别人展开对话的,是真的觉得自己无知的,我觉得这个没办法伪装,一旦有伪装,对话就不能保持开放,真诚,一旦觉察到对方不真诚,对话就很难展开,对方也不可能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袒露出来。
导师说:苏格拉底真诚的求知,这是他的状态。包含两个方面:洞穴之内向下挖,洞穴之外向外伸。向内向外的不同思考方式就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流派。
现实生活中,有这苏格拉底气质和立场的人,自然是少数。相反,我们会遇到一些高高在上的人,遇到一些控制欲很强的人。导师说人一旦装神,必然就会弄鬼。这句话绝妙,只有真诚的合作,真诚的帮助,才会让与你交往的人产生真正的交集。
03“你偌大的一份家当,大半是继承来的呢?还是你自己赚的?”
这是苏格拉底问克法洛斯的问题。导师让大家探讨: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问?
苏格拉底说:“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多半不贪财;亲手挣钱的人才有了一文想两文。”这个观点似乎不能说全对。苏格拉底问这句话的真正意图,其实是想问克法洛斯“拥有万贯家财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而克法洛斯将这个问题引向了“最大的好处是问心无愧,明白事理”,而不是家产。从而引出了关于“正义”的讨论。
正义涉及到最终审判的问题,至于什么是正义,那就听下回分解。
【这个读书会,我还在慢慢适应中。用宁的话来激励我自己:重点是读的过程,慢慢读慢慢读,越读越有味,典型的去功利。从结果导向走向过程导向,可能是真正的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