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谁在为经济奇迹买单?
童年,无论在哪个历史时空、哪个国家都应该得到呵护关爱,享受着爸爸妈妈温暖的呵护,就着暖心的毛绒玩偶在一句优雅的“晚安”中酣 甜睡去。可是,却有亿万计的儿童,在这个号称物质生活空前充裕的世界里,漂泊在一片茫茫的苦海上——那就是中国数以千万乃至上亿的留守儿童;他们,生活中满是孤苦和心酸。是这群孩子,从小离开爹娘,过着悲催的童年。也是他们的父母,用血汗造就了所谓的“经济奇迹”;当然,也是这群可伶的孩子,肩负起经济腾飞的高速巨轮。
据报道,10岁女童父母外地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玩快手,80天打赏主播一万余元,女童奶奶气得心脏病发作。类似关于留守儿童的悲惨新闻已经不是凤毛麟角了。随便翻开一页新闻,都可以看得到关于留守儿童的可悲遭遇。童年何辜?孩子何辜?竟然要用稚嫩的肩头扛起国家经济腾飞的苦果,用自己幼小的双手撑起支离破碎的家。
经济奇迹一词掩盖了个体疼痛。仿佛是一个工业化过程中必经的痛苦。牺牲了环境,重工业污染牺牲了人的健康,甚至于无数的家庭付出了代价。对于已经工业化完成的发达国家来讲,他们在看到我们的时候会说是经济奇迹,就容易去歌颂它。打工农民工在创业、工作过程中碰到的艰难,他要学习当一个现代的企业家,学习怎么去管理人,去管理钱,乃至于因为他的失败而导致一个家庭差点破碎,这个家庭就破碎了。类似的家庭的破碎难道只有一家吗?当然不止,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多少农家破碎了,这些生命没有被看见,这种家庭的起伏跌荡,这些人的容颜没有被看见。那所谓的经济奇迹,其实是我们用家族、用生命、用血汗堆叠出来的一条艰难道路。
02 除了经济腾飞,工业化还带来了什么?
第一个是农村的没落,如何拯救农村,农村所代表的也是中国的生态,不仅仅是你可以产出多少稻子,多少玉米,卖多少钱,不只是这些产值,而是你保留了农村的种植之后,可以让中国维持在一种生态平衡,所以你要投给生态保育的钱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可以投入到农村,让农民可以去生产,而不会把田地给荒废了。土地如果荒废,破坏了,生态也会破坏,与其说到那个时候再付出钱弥补,不如现在把它补助给农民。
第二个是工业化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迁徙出来,所以城市要有足够的准备,城市的卫生、安全、健康等等,这些都要有各种准备。现在大家在医院排队看病那么痛苦,很简单,是因为你的医疗系统没有准备好去容纳这么多人去城里面看病,这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应该做的一些准备。
再一个是生态,已经污染的应该好好把它整治回来。特别要提的是,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做生态,或者说是污染的处理。这个处理包括比如煤、石油或者碳排放所造成的污染,这些设备是可以好好做研究的。过去台湾很难是因为台湾的这种燃煤的发电设备只有几座而已,太没有效益,而中国有太多,所以应该是一个有效益的行为,环境保护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不要只看到人家发展电子产业。
再一个就是教育,劳动力势必要移动到城市,所以要为未来的孩子设想。我强烈建议,政府一定要让移动人口的孩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入父母工作地的学校去就读,不要设名额的限制,尽量让学校去配合。为什么呢?现在如果让农民工的孩子不跟父母在一起,回到农村或者到其他地方去,会造成未来的很多社会问题,而未来你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了,会带来社会治安的代价。不如现在从教育上就付出,未来可以省下许许多多的钱。而且坦白说对一个政权的安定来讲也是很有益的。
03 手机为何成了“万恶之源”?
农村留守儿童维系感情的“纽带”——手机,正逐渐摧毁着他们的童年。 以前的农村孩子,虽然没有很好的物质生活,还经常挨饿,但是童趣无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时也适应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周边环境的了解及对农村事物的认知,丰富且充满乐趣。上山下河、上树钻洞,纯洁而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跟人生观陪伴着他们,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于农村事物一概不知,不知道农活的艰辛、不知道摸鱼的快乐、更不知道动植物名称,他们的世界中只有手机、只有“葛优躺”、只有游戏、只有泛娱乐的抖音世界等,这样的精神食粮正如“鸦片”毒害着他们的幼小心灵。
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曾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平均每4个少年儿童就有一个多留守少年儿童,然而这些数据还在进一步扩张……
l 我也想被爸妈唠叨 “——其实我特别羡慕那些说自己整天被父母吵的小孩。”说话的人是一个八九岁的留守儿童,他说的时候特别平静,但却是我听过最让人心碎的话了。 那些可能只有过年才能见上父母一面的孩子,宁愿犯了错后挨顿爸妈臭骂或唠叨,而不是爷爷奶奶无奈的叹息……
曾经看到过摄影师傅拥军,在重庆的一个山区学前班,为那里的21个留守儿童拍过一组照片。 一开始,傅拥军选择在这个地方进行拍摄的目的很简单,是想等他们长大了能够有一些记忆、回忆,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玩过的东西。 但是拍着拍着,傅拥军就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让孩子们看向摄影师的镜头,但是21个小朋友,有十几个孩子都不敢看他,但是有他们唯一的代课老师合影时,他们的表情就放松了,就敢看镜头了。
现在的孩子,3年级以上,对事物有了一定认知,家长为了维系感情甚至当做奖励,手机,成为了他们的标配。父母外出,不像以前,发个电报或是半年来封信,现在网络通讯的发达,让外出的父母也少了一份担心,手机成为孩子跟父母联系的工具,是通讯工具、也是监控手段、同样也是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可是,正是由于手机的使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世界,这究竟是父母的无奈还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等,都是原因。若仅就让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而言,留守儿童问题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城里没有学上,要么进不去,要么价太高,要么路太远,要么质量差。义务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仅限于在乡村入学,而没有选择的自由。倘若包括异地升学之类的教育问题解决不了,
此外,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单独的问题,它同时也可以是留守老人的问题、留守妇女的问题。家庭的不完整,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悲凉缩影,相当程度上归因于农民财产权利的不完整。比如,农民最大的财产是土地,他们却没有处置的权利。如果土地和宅基地都可以自由流转,留守儿童也许就不会存在,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楼市去库存也会少一点泡沫。
04 谁来拯救留守儿童的童年?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谁来抚慰留守儿童残缺的心,谁来阻止自杀悲剧的再现!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留守儿童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部分在心理上存在很大问题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尽可能让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悠悠苍天,中国经济腾飞固然是了不起的;可是,谁来救救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