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向来就没有多少正视的勇气。
古代先贤教导我们:非礼勿视,而这“非礼勿视”又非常的严苛,别说“正视”,就连“平视”、“斜视”也不许。于是现在的青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然而就连这样弯腰曲背,低眉顺眼的姿势,仍旧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https://img.haomeiwen.com/i5647251/ec9b0b87ee37ff7d.jpg)
再回到“正视”问题上去,先前是不敢,后来就丧失了“正视”的能力。“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
鲁迅《论睁了眼看》
闭上眼睛,就“圆满”了
中国人自古擅长闭眼不看。
譬如古代的婚姻制度,虽然文人早已看到其中的缺陷,却佯装看不见。才子在墙壁上题诗,佳人看见了,产生倾慕之情——这怎么可以呢?婚姻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怎么可以自由恋爱呢?
于是文人便写:才子通过努力考中了状元,后来天子问,你有没有意中人啊?才子说,我考取功名的时候就已经私定终身。天子说那好啊,赐婚吧!于是,才子佳人成了“佳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无足轻重了。至于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才子到底能不能考上状元”,跟婚姻制度的缺陷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
婚姻制度有问题吗?眼睛一闭,你看,问题就没了!
再到“焚儿救母”,《元典章》里有记载,焚烧自己3岁小儿的那个人叫刘信。他烧死自己儿子根本不是发自孝心,只是纯粹为了给自己增福添寿。何其丧失人性!可是到了元杂剧里呢?
元杂剧《小张屠焚儿救母》里,把焚儿的小张屠粉饰成了一个忠孝两全的大孝子。母亲得了重病,夫妻俩去向有钱的富人讨要药材,结果富人却在药材里掺假,导致母亲病情恶化。实在没办法了,两人才去求神仙法术。神仙说,你把自己的亲儿子当祭品烧了,你母亲病就好了。于是呢,这个小张屠果真就把自己刚刚3岁的亲儿子丢到火盆里活活烧死了。烧死之后呢?只见文人眼睛一闭,写出神鬼显灵,把张屠的儿子送回来,又把富人的儿子带走当祭品的结局。
看,果然“闭眼大法”好,只要眼睛一闭,写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够了,至于人性之自私、贪婪,一概不去看,看不见。久而久之,就不会看,也看不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647251/159a40028dbdfbda.jpg)
凡有缺陷,一经作者粉饰,后半便大抵改观,使读者落诬妄中,以为世间委实尽够光明,谁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
鲁迅《论睁了眼看》,1925
一经粉饰,就只剩下一片光明,至于谁遭到不幸,那就是自己作。自作孽,不可活。
中国文人的话,是最不可信的
前面还只是个体的小命运。如果遇到明确无疑、众人皆知的史实呢?瞒是瞒不下了,那就要另设别的骗局。
譬如岳飞的被杀,那是他前世积下的夙因,这一世是来偿还的;
譬如关羽的被杀,没关系啊,他死后封神了啊,受到万人讴歌敬仰了呀!
这些都是“命中自有定数”,所以普罗大众大可不必为他们担忧,所以杀人者也不必过于苛责他们,因为他们只是在报上一世的仇;所以被杀者也不必太为他们难过,因为他们各得其所,是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论睁了眼看》
由此看来,中国文人确实可恶,可憎:
亡国一次,就书写几个忠臣;
遭劫一次,就讴歌一群烈女。
事过之后,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讴歌。
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弘扬正气”的机会。只要讴歌,人们就会忘了制度的缺陷,忘了造成一切灾难的真正原因。
这些都不是我说的啊,这些是95年前鲁迅说的。1925年,鲁迅写了一篇《论睁了眼看》,这篇文章,今人真的应该好好读一读。鲁迅写这篇文章,真的只是在骂文人吗?
鲁迅最后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遗憾的是,如果今天鲁迅复活,他会看到人们仍旧没学会“睁了眼看”。两眼一闭,放心喝茶,睡觉大吉,事情过后,什么也没有发生。然后鲁迅在纸上写下两个字:明白!
P.S. 关于封杀,还是《论睁了眼看》这篇文章,鲁迅说了一段话。他说,中国人在墙壁上写诗的习惯,从《封神演义》里的纣王就开始了。这墙壁,是拆不掉、管不及的。倘若一律刷成黑色,也还有破磁可划,粉笔可书,难以杜绝。
最讽刺的是,明明在新ZG被奉为“勇士”的鲁迅,在今天,他的文章竟然因为太敏感而不能发表。直到今天才终于明白教科书为什么删鲁迅。
只好闭上眼睛,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