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菊原生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后来逐渐适应了美洲澳大利亚以及附近岛屿上气温相似的地区。由于它在很多地方都能生长,有人称它为花也,有人视之为普通的野草。它给人的印象是甜美,质朴,谦逊,谦卑,温顺和平凡,伊丽莎白肯特称之为“花中的知更鸟”。每年到固定的时候,它就会回到自己的家园盛放。雏菊是喜欢群居的,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花语中,它的含义是“我与你共情”。
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雏菊非常频繁的出现,不过它并不像华兹华斯诗中描绘的犹如满天的繁星,而是发出尖细刺耳的声音,是一个聒噪的群体。而且同时说话的坏毛病让慵懒的卷丹伤透脑筋,所以跋扈的爱丽丝弯下腰威胁雏菊,再不闭嘴就把它们摘掉。虽然卡罗尔用雏菊来讽刺不同的阶层有失偏颇,但它平凡的特性确实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法国中世纪的诗歌中用雏菊代表典雅,象征女性的美德,因为雏菊朝着阳光绽放自己,恭顺有礼,姿态友好。
1900年,理查德·基尔顿在黎明前走进了附近的一片开满雏菊的田野,他为雏菊拍了两张照片,一张在太阳升起前,另一张在太阳初生后。当人们看到这两张照片时,即便一直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为之震惊。每天眼里熟悉的风景,在摄影家笔下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希尔顿说摄影可以让人们看到周围不断发生的有趣变化。这两副雏菊也让他成为了自然历史摄影的奠基人。
雏菊的形状很简单,是儿童画花朵时最常描绘出的样子。人们也常常把雏菊和儿童联想在一起。在约克郡雏菊就有一个名字叫“小孩儿草”,成人在回首童年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雏菊遍地的田野,它们茂盛开放,无处不在,是儿时游戏随时能够用到的材料。青春懵懂时,雏菊常被用来占卜,决定自己的未来,或者猜测那些未知的爱情。在雏菊游戏中,人们把花冠排列成一个小船队,然后看着它在水上飘走。
这个桥段被用到了1931年上映的电影《科学怪人》中,小女孩玛丽亚邀请怪人一起把雏菊抛进湖里的时候,他喜不自胜。两人之间的交流也纯真的让人感动……但电影中女孩被抛进水中,科学怪人懊悔自责的结局最终没有通过审片,直到80年代后,人们才看到这个片段。
但是雏菊女孩和科学怪人却发挥了持续的影响力。小女孩掰花瓣占卜的形象被设计成一个广告,还在1964年的总统大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观众随着广告里女孩掰掉的花瓣暗示了最后的胜出者。这个方法后来还有很多次被用到。雏菊女孩作为一个主题也被运用到了很多电影中,当然不同的人对于它的解读也很不一样。“总之,在不足100年的时间里,雏菊这可爱小巧的花朵,万花中的这个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8531673/56f2d11e2c943bb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