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苏东坡传》03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他8岁后离家赶考,并没有一举得中。他没有立即返乡,而是在外面游历,结交朋友增长见闻。这期间,母亲程氏在家操持家务,教育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两年之后,父亲苏洵回家了。虽未得中,但母亲依然是喜悦无比,两兄弟也高兴不已。
父亲苏洵回家之后,细细考校了两兄弟的功课。程氏的教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苏轼苏辙不仅倒背如流,而且对学问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见地。可见,苏轼不但没偷懒,还在母亲和祖父的教导下更加勤奋努力了。
假如如果那时候有电子产品的话,又是什么光景呢?苏轼会不会喜欢玩游戏呢。我想他开明的祖父应该会陪着他一起畅快一把后再监督他学习吧。
11岁之后,父亲开始给苏轼安排大量的经书、史书和诗篇让他学习。这一切都是为了进京赶考做准备。苏洵很讲究基本功,要求两兄弟不断复习和重温经史子集,务必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诵。每天的古文背诵是例行功课,还要根据父亲所出的选题作文。
苏家这间小小的书房,在很多年之后,当“三苏”的名号响彻天下之时,成为了无数读书人的向往之地。它承载了三苏成长学习的时光,它孕育过璀璨的文学之光。
苏家总是书声朗朗,不绝于耳。母亲细心打点着父子三人的吃穿住行,和乐而安宁的家庭氛围让苏轼自小就拥有乐观而自信的心态。在他的心里,完美的母亲正是天下贤德妻子的典范,而相敬如宾的父母则是天下伉俪的表率。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苏轼很早就明白了家庭的意义,他和弟弟苏辙更是兄友弟恭,无话不谈。
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家庭意义重大,后来苏轼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个道理。
苏轼的原生家庭充满了正能量,可以说每个人风格都不同,但又因为爱牵绊在一起,形成自然和谐的家庭环境,这种良好的环境滋养反哺每个人。这就是三苏的家,一个有智慧有温度有格局的家。
家、故乡的美好也是后来苏轼即使经历官海沉浮也能笑对人生潇洒生活的原生动力源吧。在以后长长的岁月里,苏轼去往各地,是否还回想起这美好温暖的岁月呢?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