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安徒生童话》留下悲伤、残酷的印象,随后就不愿读它,到我成年,和孩子一起读,竟感到篇篇都是内涵之作,读出醇苦浓香之味。
《母亲的故事》是我第一次读。上午陪孩子一起读这个故事,没有特别的感受,下午某个瞬间让我想起它,发觉这个故事不是简单的童话故事。
一位母亲的孩子生病了,死神趁她瞌睡时抱走了孩子。于是,母亲开始了寻找孩子的路,她抱着荆棘没有任何疼痛,她把眼睛给了湖水、把乌发给了老太婆,她直面死神、威胁死神,只为寻到孩子。经过死神的一番劝说,她终于面对孩子走入天堂的结局。
孩子是母亲的生命,每个母亲都一样。她感觉不到痛,因为失子之痛远远大于身体疼痛,她怎么会感觉到荆棘的尖刺呢?失去孩子的母亲,流出的眼泪多如湖水,让她失去眼睛,悲痛过度让她身心受到重创,而变成白发。
这不是一个童话故事,而是母爱失子的心理历程。
死神也不是反派,是现实,孩子有他的命运,上帝让他进入天堂,死神就执行上帝的法则。还把母亲失去的眼睛还给了她,让她看清楚世界上其他美好的事物。
当然,母亲是怎样接受孩子离开自己走入天堂的?网络中解释是,母亲的生活贫穷、黑暗,留在自己身边相当于留在了地狱,所以母亲才让死神带走孩子。联想安徒生时代,如此解释也符合逻辑。
我更愿意认为是母亲看待死亡的境界更高了,孩子的死亡并不是真的死亡,而是去往另一个天堂,走孩子自己的路。
《庄子.至乐》里写了庄子的妻子死亡的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正在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意思是:“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想想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这位母亲所悟与庄子所感相差无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