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昨天读到一条对道德的诠释,印象深刻。“道德”的原意本来就不是指现成的规范和准则。《易经》有云:“履道坦坦”、“反复其道“,所以”道“的本义是道路的道,是等待你去发现并行走的一条道路。“德”的本义是获得的得。《礼记》:“德者,得也”,是等待着你去实践并获得的一种价值。
“未发之中”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人之喜怒哀乐等情绪尚未发动时,内心保持一种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状态,就叫作“中”;情感表现出来时,都能把握一个适当的度,符合社会常理和伦理准则,就叫作“和”。“中”和“和”都是非常高的境界,一旦能做到“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看来,自己作为东北人的急性子和直脾气,实在算不得优点,更应算作欠缺。学人修行的重点,不应只在外面的接人待物上用功,更应该注重内修,去除内心的障蔽。
路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才不会预先去研究和谋划这些事情,他们心如明镜,任何事情出现在这面镜子前马上就能心有所感,不假思索就可以作出回应,而且一点也不会犯糊涂的错误。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很多以谋划求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往往带着违背正义和良知的原罪。真正的成功者,会听凭自己的良知随心而动,即便一路上有再多的变数也依旧可以应变自如。
“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给我的启迪是:保持清净的本心,跟着感觉走,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