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前六章)

道德经读书笔记(前六章)

作者: 三生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18-02-22 11:50 被阅读0次

      本文主要以南山空同的道德经译文为参考。南山关于道德图的提出,极大的方便了对道德经的理解和阅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阅读框架。但南山空同本人对于道德经的理解还是陷入世人的一般见识,并未超越。。个人认为,对道德经最好的传承和对话是王阳明及他的心学。本文借用他的心外无物的概念作为基础框架。

第一章  立论:心外无物,真空妙有

      道即心,名为物。道可道非常道,说的是,因为心,核心微妙甚深,用名物来说明他,本身就有局限。名可名,非常名,是因为物处于在不断的变化中,不会永久不变。无名即为先天之心,是一切的本源,有名是后天之心,心生万物,故称为万物之母。何为先天之心,就是处于一切事物共有的核心的微妙觉态,佛家称无上正等正觉,基督称上帝,王阳明称良知。道家为太极。何为后天之心,即为各类生命的识态,对于人而言即是其思维模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类,由于其认识和思维模式不同,对各人与物的理解也不同,其世界的状态也为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生万物含义为引人心(思维模式)模式不同,其外物的内涵则不同,离开人心,外物对其含无意义,如死人,无思维模式,则世间一切万物对其含无意义,他亦成他人心中之万物。

      常无欲,其中的欲说的是障碍。当心中无障碍,即到达万物之核心,世间之本源,则到达佛家的无上甚深微妙的正觉状态,则可以真空妙有。这里的无不是没有。特别注意,无不是没有。从世界角度看核心,世界以存在的物质性为基础。没有所谓的完全没有。无即是真空,真空即含一切。佛家所谓如来藏。真空是小到不能再小。但不是没有。当小到不能再小时,就会出现大到无穷大,他们是同时存在,互相依存又可转化,也是道家的太极阴阳互转,也是一阴一阳,真空即无穷小,为阴,却能化成无穷大,为阳,所以说他为妙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说的没有单独存着的阴或阳,由于阴和阳存在必会生化物,因此世界必然是物性状态,说物已含阴,阳,阴阳生化状态或物,第一物是为乾,是为天,是生生不息的力量,由于有生生不息的驱动力,因而还能不断生化其他。故从数上来说,世界最小数为三。一为三分之一的阴,二为三分二的阴和阳,他们不可在拆分。说一或二,是为方便认识,而假设可单独拿出研究。。当无限小即将联通妙有到无限大的那一霎那,我们称之为中央核心点。是一切一切的本源。但一定要记住世界最小数为三。非一,即不是线性的世界,而是圆性的世界。线性的世界框架永远会陷入线性逻辑思维的死胡同,一之前还有什么。。。对于我而已,第一因,第一原来则为世界有中央核心,中央核心点最小数为三,中央核心点的最小与全宇宙的最大是同时存在的,最小即最大,也称之为妙。

      常有欲,是指进入人的认识状态,进入人间,成为人就会有障碍,有障碍就是非中央核心状态,就会有边界状态和认知,徼为边界之意。。。二者同出而异名,说的是心与物是相对不同又有联系,人的认知能力也来自核心点,而这种认识能力又反过来觉照核心点,觉照世界万事万物,说他们为玄,即是不可思议。或者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众妙之门是明白核心,明白觉照的心,是一切生生不息,生老病死,元亨利贞的本源,

      关于道德经,南山兄提出道:规律,德:遵循 经:变化。脉络。 图:地图。指南针。  一条路,有指标,人可识,需要正确 、完整的地图,地图里外的指南针都要发现。本人对此稍微修正为道为本心,道千万不可为规律。规律还是物,还是固执。本心在于动,在于玄妙,在于小的不可再小,大的不可再大,一切都包含,一切也都存在。德为物行,是匹配。

个人认为,道篇讲本心,核心,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德篇讲物行,关系,联系,配合,运用,是行为轨迹。是知行合一。

第二篇 唯有真心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南山兄在此篇提出了一个概念为天然道德,他认为,美丑善恶相对中间还要有一个真。真即是天然道德,即是规律,是一切的标准,这个引申理解是神来之笔。对此我的观点是,美丑只是阴阳,阴阳之中还有一个区别的心。最微妙处的核心,的确可以说是真心,因为他是一切的一切的本来面目。但真心不是规律。规律只是真心的表现,如果用规律套真心,就是佛陀说的“如人以手 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 当应看月”,意思为我用手指指出月亮在哪,你却把手指看出月。

      真,真心为本篇为关键词。承接上文真空妙有。真心不会固着于表象,事物,关系,阴阳。该有作为就有作为,一切都是随顺,正好,刚刚好即可。

      南山兄继续提出,由天然道德分化出天道和人道。天道无关德,与德捆绑,是后世儒家险恶洗脑用心的捆绑,他认为按规律办事,即为得道多助。同时圣人是无言之教,即更多在身教而非言教。。。。。他这观点我认为不能完全都对。我的观点是真心在与事上,是灵活权变,但又根据事物的融合在,正正好,就像一美女雕刻艺术家跟我说过,必然都是通过偶然来展现。这偶然就是正正好。之所以说他不完全对,他把能动的真心看成了死物的规律。真实的生态网不是实验室里的纯粹环境,有许多变量,就是佛家所谓的缘,而缘里面有很多爱恨情仇,仁义礼信的德因素。就像前往讲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纯粹的心,必要借物。没有纯粹的物,通过物来显,物必通过心来现。比如当地球人不知道有银河系时,银河系在地球人的心觉中是不显现。但不代表银河系不存在。它本来就存在,本来存在源于真心,核心,一切具足。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会借佛家等语言观点来描述,但不代表全部认同现有的佛家体系和理论。

第三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篇南山兄提了一个社会道德的观点,理解为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人就会知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进而不会被洗脑,被社会道德绑架。认为正常的社会不需要推崇什么。

      我的观念。上贤,难得之物,可见欲都属于心外之物,过分推崇会进入极端。本文观点还是在无知无欲。再次强调,无不是没有。要理解这篇,要两个层面,一是民与圣人对,一是推崇与无欲对,很显然是民对推崇,圣对无欲。民的状态是低层次,低纬度的,有障碍的,易于迷失本心的,圣是高纬度的,通达的,时刻链接中心,核心稳定的。因此在圣人角度贤奸,贵贱都是因时因地,不会固执。而普通民众会,容易成为物化的奴隶。因此圣人的任务是,提高民众走出固执,提高他们的纬度,让他们升级演化,直到真心当家做主人。基于此,圣。人针对民,最初期的层次与任务,是让他们元。就是安身立命。对应的是夭折。元阶段,安身立命阶段,是离苦得乐,是最原始的欲望和人性的需求满足,因此实腹与强骨为关键。但实腹,强骨不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负和或者零和博弈,因此不能推崇物欲,壮志。很容易让还处于低级状态的民今日癫狂的暗黑时代。所以才能看似什么都没做,而什么都做了。阴符经有云,事都有机,有命机,天机,气机,神机,工机,机锋未到,势未成,有为反而是祸害。无知无欲万万不可理解为愚民的手段,给百姓洗脑。那是有为。。历史经验显示,愚民的政府,绝对不会让百姓实腹强骨。

第四章 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和其光,解其纷,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本章南山兄分析为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主次。我表示认可,除了改自然道德为真心,社会道德为外物。象帝之先,指出不要把现象,外物当皇帝,迷失了真心,让那通达无碍的本心成了物欲的奴隶。

第五章。守中回向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于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  守中之道,在于损益、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

      中就是心外无物,回归真心当主人,而不是将外物奉为上帝,失去了自由的心,成为了无主躯壳,一个奴隶。守是知行合一。知是走向核心,走向正道。在此而不断行动,积累,突变。守中的程序是一步步的,元亨利贞权,不断回内向外,回内是更深刻的觉察,更微细的感觉,向外是更开放的视野,更宏观的格局,二者是同时发生同时进行。这样才是时刻链接中央点,与组织保持联系,并在事的磨练中一步步壮大,升维,成为本能能力,不容易被外物所障碍,损益实为回向的过程,向内缩与向外扩。

      真心,也叫中央点,我们身而为人,都有中央点,也就是都有真心,但我们的真心极其微弱,混杂。也就是这一点真心,让我们有了意识与人格。就像一粒金沙混杂在沙漠中。我们需要同过在事上的磨练,提存我们的真心,直到与宇宙中的最初点吻合。由于最初点也是一切世界显现点,当吻合也就是成就佛家所说,成就无上甚深微妙正等正觉而成中央毗卢遮那佛。

      但通往最中心点,有无数次中心点,每个次中心点的层次,纬度,生命状态,能力水平都不相同。当你在回向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次中心很吸引你,则你将被该中心点所在的世界与水平所奴役,根据心外无物原则,你的心层次在此停留,物则显现,你则居于此地。也称为你将定位于此。只有一直回向到最初点,进而圆满一切世界,则为通达,而无用障碍。请记住我们的最初点是三,不是一。最初点就是最大处,像一个圆形的门,通达无碍,最初之前没有最初,他名为最初,实为最大。名为最大,实为最初。刹那间状态,生生不息的转动妙化。

第六章 心生绵绵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其若存!绵绵呵!用之不堇。

      真心有生机,不是一滩死水,能生生不息。但生不是随便生,有神机,即真空妙有时或者是时代在转换,有天机,环境时势,有命机,每个物种的物性,基因空间,有气机,个人的能力时运缘分状态,有工机,时代技术水平等等。生的不同,安身立命的方式也不同,或生或夭都是天道。踏踏实实苦练本身,站在生态网核心位置才是关键。

南山兄进而推演出天道,地道,人道。也是点睛之笔。对下文的天道人之阐述有承接,更容易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读书笔记(前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zga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