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的品牌,早就耳熟能详,虽近在咫尺,仅限于来去匆匆的一瞥,从未有机会以文学的名义,走近她,端详她,更不用说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今天,在疾风寒雨里,在百合笔会谢泽光会长、副会长严婉儿等一众文友的陪同下,我和灯湖笔会的同道一起,有幸翻阅了里水镇这本厚重的书,曾经的风土、人情与故事,一一走近我的心里,遥远而真实。
第一站西华寺,我从未听说过里水镇有此圣地,到之前还在想,无非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所以下车一看那从西华寺前上方凌空飞越的铁路高桥,第一个反应就是:嗯,坏了风水。谁知严婉儿告诉我:就是建这高铁桥,发现了西华寺的碑石,才有了现在的西华寺,而这之前,只有传说,已毁了几百年了。原来,西华寺有岭南第一古刹之誉,始建于五代,史上就有“先有西华(寺),后又南华(寺)”之说。寺里凉亭内摆放的“石门山重建西华寺碑”,这个明成化十年(1474年)立的碑,就是2006年9月建高铁时出土的文物。石门,官寺,贪泉古井,旧羊城八景“石门返照”……,可以想像西华寺曾经的鼎盛香火和未知的曲折命运。
知道了西华寺的历史,再看看寺庙上方飞架的高桥,突然觉得有点儿好玩,西华寺因高铁而重见天日,于是,古老再生的西华寺,与现代化呼啸而过的高铁,就可以友好为邻,也算是成就了一段佳话吧。
第二站赤山古村。赤山村和我所熟悉的麻奢村相邻,其实就位于里官路边,交通便利,十几年前我在官窑工作的时候,去广州都要途经这里,古旧建筑,大祠堂,村前的水塘,还有婆娑茂密的大榕树,那几乎是南海大多数古村落的标配。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很少有人会关注古村的历史遗迹保护和文化传承,相较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周边,一个村的古旧与残缺,往往就意味着没落。幸运的是,赤山的祠堂和一些老屋,在周边的新建楼房中耐心地等待,终于等到了它重焕光彩的今天,虽然有残缺的遗憾,但历史就是这么走来,赤山古村每一个遗憾,都是充满时代印记的故事。
与几个气派的李氏公祠相比,赤山古庙的石碑,只能静静的躺在小巷的一隅,方正厚实,雕花精美,告诉人们它也曾位居万人膜拜的高位。但一道深深的裂痕,又在告诉人们它所遭遇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赤山经联社的范社长说村里曾经想恢复重建赤山古庙,但社会发展到今天,重建对村民居住环境的影响,终究未能通过村民同意而放弃。没有的,就再也没有了。倒是那镶嵌着红五星的赤山人民会场,高大的柱梁和齐整的外观,所透露出来的时代印烙印,似乎又与身旁并列的祠堂有些格格不入,却又真实并存。
穿巷而过,经联社的范志煊社长远远指着巷子里的一座老屋告诉我们,那是黄霑母亲的家。哦,名人已逝,留下曾有他祖上鲜活记忆的老屋,就如他的“沧海一声笑”,在空旷的世间留存、回荡。村旁的荷塘枝残叶败,在水中静默,大雪节气已过,来年,这里又将会是新的美景,新的荷塘月色。
第三站汤南村。汤南古村落的私塾博物馆系列,震憾了众文友。相较于赤山村而言,汤南村地处偏远。也多亏这个偏远,才留住了古村的一些原有的底色。说到这个私塾博馆,不得不提及一直陪同我们的老杨。英雄莫问出处,除了知道老杨是河南洛阳人,知道是他把沉睡的汤南村唤醒,并把中国民间的传统私塾文化,借助汤南的古建筑而发扬光大之外,其他的我一无所知,但我佩服老杨。
老杨和他的朋友,俩人一起盘活了这个村子。他说刚来的时候,这里的老祠堂老房子都塞满了杂七杂八的农具家什,有的顶梁都快要塌了。就是清走这些老物件的时候,老杨多少也淘到了宝。他带我们看了一个陶罐盖子,清运垃圾时在斗车里拣出来的,他说这个盖子不简单,说明古时候就有仿伪标识了,做的相当高明,也说明造假在中国是有传统和历史的。我慕名仔细研究了这个陶盖的防伪标识,不禁哑然失笑:廣興真號,如假充者,男盗女娼。这确实是一个高超的仿伪标识,只是在道德沦陷、唯利是图的年代,又有多少人会惧怕这“男盗女娼”的诅咒呢?这样的仿伪,其实正说明了正品制造者的无奈。
我无法言说在汤南古村参观的奇妙之感。工作人员说私塾前面的这条路,就是古时候的官道。可以想像,千百年来,巡视的官员,进京赶考的书生,飞奔的驿差,都在此休整驻足,顺带沾点文昌运,望来日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在女子学堂,我和文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二楼的小姐闺房。我之所以会如此好奇,就是想感受一下当年足不出户、倚楼望月的大小姐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怀春的夜晚?只是像我们这些生长在新社会、长着一对天足的女子,面对这古旧且空间有限的闺房,啥也想像不出来,有的只是小说里描写的幽怨与孤寂的画面。
礼乐私塾里,有不少的乐器古董,大堂正中,就摆放着一个小型的仿古编钟。老杨取下了红色薄绒遮布,试着敲给我们听,他说他郁闷的时候,会独自坐在这里敲奏一下编钟。此时,同行的邓老师坐在一旁的钢琴前,试弹了《洪湖水,浪打浪》,清脆悦耳的曲调,与古老的编钟相映成趣,给这间老房子带来了无限生机。天井边围墙上的“舒怀”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是的,音乐能让人怡情,让人舒怀。
我佩服老杨和他的朋友,是他们在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里,利用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借助全国各地淘来的老物件,充分结合古建筑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特点,将文物与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历史可以触摸,如此鲜活而真实。我突然觉得,这个古村是幸运的,因为偏远和几代村民对祖宗遗产的敬畏,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它,今天它也走进了新的时代,国强民富给了它重焕生机的机遇,这就是盛世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