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好多父亲在老年的时候,即使身体健康的,对子女也只是负担,什么事都不做,还要人伺候,有的还要摆谱,招人烦。而大部门母亲只要力所能及的事,都会做。
01
郝明的父母都是那个年代的知青,返城工作稳定后才结的婚,刚好就赶上计划生育,家里就生了郝明这一个儿子。
母亲属于那种贤妻良母型,上班、家务、相夫教子,把家安顿得妥妥帖帖。
郝明享受着独生子女的待遇,同龄的孩子多年都有个哥哥和姐姐,虽然孤单一点,但物资相对丰盈许多。
初中毕业,郝明读了铁路技校,毕业后被安排在铁路部门工作,父母尽自己所能给郝明买了房子顺利娶妻生子。
为了照顾孙子,郝明一家三口只好搬回家居住,退休的母亲带孙做家务,上班的人回家吃现成的。
这种模式维持到郝明的儿子上小学那年,父母的老房子拆迁,就把房子置换到了郝明家同一个小区:平时一家人到父母家吃饭,晚上住在自己家里。
郝明儿子上初三那年,二胎政策放开,夫妻两个积极备孕要了女儿,这次父母逆向行驶,白天过去帮忙,晚上回到自己家里。
厄运来的太突然,竟然没有任何征兆。母亲觉得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竟然是肺癌晚期,没有手术的价值,而且母亲体质抗药不能化疗,保守治疗几个月便撒手人寰。
母亲走了,被人照顾了半辈子的父亲束手无策,吃饭就是个大问题,无奈之下郝明只好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
郝明在机修班检修火车头,上一天休息一天,和媳妇轮流接送女儿上幼儿园也没有大的问题。
休息的这一天,郝明早早起床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媳妇收拾家务,配合相当默契。父亲依然像个太上皇一样等着人照顾,自己的亲爹,能说什么?
可是郝明上班的这一天一夜吃住都在单位,媳妇早晨就像个旋转的陀螺,要准备早饭,给女儿洗漱,还要收拾家务后才能送女儿去幼儿园、然后上班。
有一天媳妇单位团建,就给郝明爸爸打电话:“爸,你去幼儿园接一下孩子吧!”
嘴上答应好好的,可是老头沉迷子象棋对抗中竟然忘记接孙女,学校老师打电话,郝明媳妇匆忙去补救,自然把火气撒到郝明都上。
更让人气愤的是:郝明父亲竟然把棋友叫到家里对战。
“爸,这样不合适吧,怎么把陌生人叫到家里?”儿媳刚开始还细声细语。
“老刘就是对面小区的,怕啥?”公爹一点也不满意。
“怕啥?谁知道他是什么人?”儿媳妇也有点生气。
“什么人?你怀疑他,就是不信任我!”公爹梗着脖子大吼。
这让儿媳妇非常崩溃!
郝明下班回来,媳妇说了自己的担忧:“再这样下去,咱家就是透明的,女儿这么小,还有安全可言吗?”
“那怎么办?”郝明同样脑壳疼。
“要不让他回他的房子去吧,请个保姆或者……”媳妇没敢说出真实想法。
“让他回去住,大不了早晨给他送饭,或者去饭馆吃,再不济我给他点外卖,休息的时候过去看看,目前也没有好的办法。”郝明也无可奈何。
得知要回家居住,父亲破口大骂:“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老子……”
这一次,父亲没有选择的余地。
02
李淑英老人自从68岁那年老伴去世后,被儿子接到北京生活已经十年了,一直相处不错。
李淑英退休前在一家县城小学当老师老公和她是同行,夫妻两个共养育三个孩子,两女一男,最小的是儿子。
夫妻两个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上心,大女儿考上医学院毕业后留在省城当了一名老师,并且在那里成家定居;二女儿大专毕业回到市里当一名财会人员;小儿子最有出息,考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自然而然留在北京发展。
孩子们都安定下来,李淑英和老公这才开始享受退休生活,散步、看书、练书法、偶尔跟团游,生活安逸温馨。
本以为这种快乐的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常规体检中老公被查出患有肾衰竭,从查出到过世仅仅一年的时间,从此,李淑英的生活残缺了,这一年,她68 岁。
子女们担心老妈妈一个人生活孤单,争着要把她接到自己家居住。
还是儿子的话让李淑英动心了:“这些年我在外地读书工作,和爸妈相处的时间有限,爸爸走了,我把老妈接到身边陪伴,况且北京医疗条件好。”
弟弟都这样说了,两个姐姐也不再说什么。
李淑英收拾好行李,委托小女儿把房子出租,临走的时候还给小女儿留了一笔钱:“我不在家,这边的红白喜事还礼就只能靠你了。”
来到北京,儿媳妇早把次卧给李淑英准备好,让儿子搬到书房居住,李淑英执意自己住书房:“孩子习惯了自己的房子,学习要环境安静,我一个人住书房有床、有书桌就好,衣服放在布衣柜,简单整洁。”
每天早晨,李淑英准点起床熬粥、热牛奶、煮鸡蛋,再整一点小咸菜,自己吃饼,儿子一家吃面包片。
中午儿子一家都不回来,李淑英煮点自己可口的饭菜。
孙子放学写作业,李淑英提前焖好米饭,再把菜洗好,等着儿子或者儿媳下班加工,饭后督促儿子:“你多做点家务,让媳妇休息一会。”
婆婆的体贴,儿媳妇心里暖暖的。
一个月过去了,李淑英取回来一个月的工资,一半交给儿媳妇:“需要买什么你买就好,我也买不合适。”剩余的一半留在自己身边,始终保持5000元的现金在手里以备不时之需。
她对孙子爱而不溺,支持孙子买学习用品,其它一概不管。
在李淑英心里十分清楚:“这是儿子儿媳的家,我在这里就是个客人,做好客人的本分就好,绝不做越界的事情。”
就这么着李淑英在儿子家居住着,见证了孙子小升初、考上重点高中,即便孙子去大学住校,儿媳劝她搬到次卧,李淑英一直坚持住在书房。
目前,快八十岁的李淑英手脚不利索,儿子儿媳早就不让老妈准备早饭,她的午饭也是儿子早晨准备好,或者给点的外卖。无论吃什么,李淑英基本不挑食,不抱怨。
平时在家里,抱着小平板追剧、听新闻打发时间,从来不粘着儿子。儿子每晚下班都主动坐下来陪着老妈聊天,聊一些过去的长短,还有那些听了千遍的儿时趣事。
父母健在,一般都互相陪伴,而只剩下一个老人的时候,确实孤单。
老头习惯了被照顾,即便在子女家也不会改变,自然遭人嫌;二老婆在子女家则会尽力帮忙,子女还能多说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