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泉渊
一位老哥问我:你的人生有什么规划?
我思索了一会后反问道:你的规划呢?
他笑道:毕业五年,两套房子一辆车。
务实的规划,于是乎,我回应道:靠自己的能力活着,不受过多的约束。
老哥的想法虽然不文艺,却没有任何值得批判的地方,人们并不关心他的思想境界,有车有房的他被认为一位年轻有为的男子。
反观我,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定位。似乎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因而迟迟未能作出选择。
自我诞生的那刻起,是世界引导我去做些什么,还是我凭借自我意志去做些什么?进而言之,我们所谓的规划,是完全源于欲望的驱动,还是完全源于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位于两者之间?
人首先是一种资源,其次才是人。
在《未来简史》一书中,第一章节阐述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摆脱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如今,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加繁荣。同时,人类并没有因此安逸下来,反而面对更多的事情——人类想要不死、快乐和成为神。
同时,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崇敬自然到与自然平起平坐,再到控制自然,从泛灵论到神创论,再到如今,我们想要自己成为神。但是,在人类通往神的路上,内部将分化,部分人的地位极大的提高,另一部分的地位将如家畜,即是一种资源。
“中国式的焦虑”——每个人都想要成为“人”,为此拼尽全力地活着,并且要活得精彩,过上所谓的“标配”的人生,甚至逆袭到“顶配”的人生。突破作为资源的范畴,最终成为人。
迫于现实压力,周围的一些朋友热衷于考公。问起他们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无非是压力小、稳定和时间宽松。诚然,这仅仅是减缓了生存压力,留给生活更多遐想。在他们考上公务员的那刻,焦虑似乎缓解不少,他们依旧是普通人,只不过是生活更为稳定的普通人罢了。
环境、欲望和强制力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以及前行的方向。今天,我们焦虑无比,即渴望与众不同,又害怕与他人不同。是因为难以坚定内心的想法,却又非常在意周遭的眼光,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未必真是;但周遭的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往往就会变成那样的人。
原来如此,人们活在矛盾的煎熬之中。在自我与现实中挣扎,一边喝着鸡汤,一边灌着毒药,既怨天尤人,又顽强求生。明明毁灭是斩断一切痛苦最快的方式,但绝对无法轻易死去。在我们的基因中有着强烈的求生印记,亿万年进化的结果,因此人痛苦并乐观地活着。活下去的意义是为了自己能够定义自己,而不是让他人定义自己。想要成为真正的一个人,而不是在他人眼下冰冷的“数据”与“成果”。
人生在世仅有一次,想明白内心深处的需求,不盲从标配的人生,防止大脑被过量的信息分散注意力,踏出掌控人生的第一步,才能在无数的选择中完成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