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讨论内容来自易仁永澄老师的个人成长理论与产品研发团
【2016年7月7日 第二次研发活动启动】
作业1:
关于价值的定义,价值就是个人无差别时间内的行为积累的总和。
时间对于大家都是公平的,这个很好理解,刚开始的时候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行为积累能体现价值呢,每个人的行为产出不一样。
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又好好理解了老师拓展的内容和后面价值的关键指标和价值规律一级大纲,价值有量和质的差别,那么行为产生的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对定义的理解也更深了。
作业2:整理笔记
7.7讨论大纲今天的主要议题有:
1. 价值有什么规律?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关键指标
2. 价值的规律是什么样的(聊到一级大纲)
首先进入第一部分,我们来回顾:
1、个人成长的本质是什么。 个人成长的本质是一个价值积累过程,它是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发展的持续过程。
2、个人成长这个学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价值积累问题(不能积累、不会积累、效能低下等)。
3、核心话语关键词为:价值、现状、目标、规律。
4、核心话语体系为:个人成长要符合价值规律,随着规律变化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突然间的思考】
这里上来就谈价值的规律,而没有谈价值是什么,这样真的合理么,是不是应该谈一下价值是什么?
当我们说完价值之后,明确了我们所说的价值的定义之后,才能谈价值的规律呢?
【定义】 价值就是个人的时间积累的总和。
再深入一点说,可能效果会更好。 价值就是个人无差别时间内的行为积累的总和。
【思考】 这是我多年以来的经验结果,价值和两个要素的积累有关:时间、行为。
- 时间:时间是无差别的;
- 行为:这个才是人和人最主要的差别。
两个拥有同样时间的人,行为积累将直接区分两个人的价值。
这个部分我来拓展一下:
时间积累和行为积累这两个词来自于陈虎平的书《破自我的标签》,当时看的时候就特别震撼,这就是我内心中无法说出的价值的概念。
每个人的价值来源只有:积累,而积累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说上一代传给自己的、自己去攒的。比如上一代传的, 其实是把他们的积累传递给了自己。
所以,我想价值是积累的结果。应该是时间积累和行为积累的结果,而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刚性的一致,差别就是在行为和他人给与的积累。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是无差别时间内的行为积累的总和。这个行为积累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下面我们回到今天的议题:
如果我们要谈价值的规律,要采用什么样的关键指标呢?
尝试着思考一下,所谓的关键指标,就是抓住这个之后,就可以直接找到规律。指标可能是什么?
【重点】这是一个思路:只要分析规律、层次、类别问题,一定要找关键指标,否则,投入产出比太低。
【复习】
价值规律是: 1、从负到正、从低到高、从量变到质变; 2、慢慢来、持续做; 3、螺旋式扩张及阶梯式拉升。
【感受】这个复习非常积极主动,直接突破了我现在的限定性思路,这个很好,从结果倒退指标!
要点:
负、正;低、高;量、质。
因为价值是积累的结果,所以,考虑的指标是价值量、价值质。
我根据我近几年的使用,给出价值量作为核心指标,来判断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一级大纲:
价值的规律中分为“阶段”和“节点”,节点将价值轴分为若干阶段。
1. 阶段:最开始的价值质为负值,表示价值不好,带来不好的结果。 2. 节点:然后价值为0,不好不坏 3. 阶段:价值进入正向,持续正向积累 4. 节点:部分价值可以输出成使用价值; 5. 阶段:使用价值持续正向积累; 6. 节点:使用价值直接面向市场; 7. 阶段:客户价值不断提升; 8. 节点:客户价值通过组建组织形态提供; 9. 阶段:组织价值持续提升,成为行业价值; 10. 节点:多行业价值阶段变迁; 11. 后面,我大约能想到,但是说的已经不精准了。
螺旋式扩张,在每个阶段中使用;层次的拉升体现在节点前后阶段的对比上。
【理解力说明】
一个人的理解力水平的训练方法是:
- 前提:当事人A,理解的对象为客体:B
- 如果A想要理解B,使用的方式是利用B所表达的内容直接解释B
- 理解力提升的最大限制:A使用自己的原有认知来尝试理解B,更可怕的问题是A利用类比和隐喻等方式来理解B,这将影响理解力的形成和强化。
【关联知识点】
很多人期待财富,当你把握好价值之后,财富的问题只要增加杠杆就可以了,在合适的价值阶段,匹配合适的杠杆,财富很容易实现。
注:这也是财富之所以可以实现的本质原因:价值X杠杆
【综合总结】
今日本来的安排:价值的关键、价值的规律(一级标题)
但是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以下内容:
一、价值的定义 一个人的价值是无差别时间内的行为积累的总和。这个行为积累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二、价值规律的指标 因为价值是积累的结果,所以,考虑的指标是价值量、价值质。
三、价值规律的一级大纲 价值的规律中分为“阶段”和“节点”,节点将价值轴分为若干阶段。
1. 阶段:最开始的价值质为负值,表示价值不好,带来不好的结果。
2. 节点:然后价值为0,不好不坏
3. 阶段:价值进入正向,持续正向积累
4. 节点:部分价值可以输出成使用价值;
5. 阶段:使用价值持续正向积累;
6. 节点:使用价值直接面向市场;
7. 阶段:客户价值不断提升;
8. 节点:客户价值通过组建组织形态提供;
9. 阶段:组织价值持续提升,成为行业价值;
10. 节点:多行业价值阶段变迁;
11. 后面,我大约能想到,但是说的已经不精准了。
今天的作业:
1. 作业1:对于价值的定义,如果你给的分数较低,请回去后思考如何修改这个定义,来增加你对它的打分。
2. 作业2:整理笔记(请自行整理,而不要等他人来做)
3. 作业3:请书写感受以及和自己的关系。
作业3:感受及和自己的关系
1、导师和伙伴的力量
讨论结束后一直在想,易人永澄老师是怎么想到这些内容的,为他的思维赞叹,也想多多地跟他学习。
小伙伴实在太厉害了,他们的讨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一直不是很会提问题的人,小伙伴们提了人多问题,让我加深了对老师提出的概念和问题的理解。
2、学习方法思考
感叹老师的思维方式,开始思考自己的的思考方式。
易仁永澄老师经常提到一些哲学的想法,让我想到高中政治的内容。
因为高中的时候学的文科,所以高中政治有学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特别的喜欢,因为上课的老师也非常的好,每次课程的笔记都很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成了我最喜欢的思维方式,学东西的时候我也比较喜欢用这样的思路去理解,我喜欢马哲的那些哲学理论,但是我一直觉得他们是形而上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把它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看易人永澄老师的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1-从本质看问题的时候,看到最小角度看问题的那个模型,我也受到了震撼,觉得很有力量,很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样的,我想到了一个名词“确认偏误”和“舒适区”的概念。
所谓确认偏误是指,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万维钢《别想说服我》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万维钢《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我发现自己看文章读书的时候通常喜欢读比较简单的,也比较容易记住和自己观点一致文章,难读的书通常读不下去,喜欢看视频听语音,看二手的知识,没有自己的思考,想要学习一个技能,拿起来就学,没有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学,没有分步骤一步步推进,更别说做到最小角度思考。
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敢出来,进入到海比特训练营中,我感觉我是进入了学习区,甚至恐慌区,看到了太多的厉害的人,真的不能在自己的舒适区呆着了,我开始读易仁永澄老师的博文,开始自己读书,对我来说真的不那么容易,老师的文章不那么好理解,书很久不读,必须去学习一些技巧去理解文章书本的内容,虽然慢但也充实。
3、理解力的思考
【理解力说明】
一个人的理解力水平的训练方法是:
- 前提:当事人A,理解的对象为客体:B
- 如果A想要理解B,使用的方式是利用B所表达的内容直接解释B
- 理解力提升的最大限制:A使用自己的原有认知来尝试理解B,更可怕的问题是A利用类比和隐喻等方式来理解B,这将影响理解力的形成和强化。
在讨论的过程中,后面小伙伴提了很多问题,我一直在看各种问题,老师对价值规律一级大纲的论述就没理解清楚,老师提醒过之后,我静下心来讲节点和阶段大致画出来,瞬间理解就提升了。一定要了解理解力的规律,先理解表达的内容,再强化理解。
价值规律一级大纲4、价值阶段价值层次
上次的讨论有说到年度目标制定的出发点是价值干系人的需求,当时感觉自己的价值层次根本不可能考虑别人的需求,现在的目标是生存,做不到考虑别人的需求,当看到价值规律的一级大纲的时候,看到了价值的各个阶段,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自己以后的提升通道,感觉不那么盲目了。
昨天晚上跟一个刚刚毕业出来租房的朋友聊天,说到跟人合租,她说,自己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会去观察别人的习惯,去适应别人。之前我也是这样,但是后来我跟室友却相处的不好,因为我总是觉得我为她考虑,她怎么从来不为我考虑呢?
这样的一个情况让我想到两个问题,第一是一定要带上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第二是我个人的价值层次不够高。我的学习都是一个人学习,没有带上自己的小伙伴,我的付出的目的是为了回报不是为了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