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手工艺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窑

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窑

作者: 正广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20:52 被阅读0次

德清窑从东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结束,上下延续近2000年,是我国自成体系、历史悠久的陶瓷系统。此外,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无论是生产时间、窑址规模、种类、数量,还是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东晋 德清窑黑釉盘口壶

高24.9厘米,口径11.4厘米,底径11.4厘米,腹径18.8厘米

此器盘口、高颈、圆腹、肩部有四个桥形横系(形似旧时拱形桥而得名)。造型可分为口颈与壶身两部分。盘形口与细颈一横一纵状若漏斗,便于注入酒液。圆腹则可取得更大的贮存容积。

从轮廓造型上看,壶的口颈部分均为凹形弧线变化,肩腹则为凸形圆弧线,腹下又以凹形弧线收底与口颈相呼应,变化中求统一。盘口、细颈上的弦线,颈肩转折处的薄台,以及平底,都呈浅胎色,形成极有层次的圆形反复。其间纵横、长短、凹凸变化丰富、细腻,体现出造型的节奏与韵律。具有明显的东晋瓷器特征。通体满施黑釉,釉层均匀,釉色乌黑发亮。制作十分精细,为早期黑釉瓷中的佳品。

此类盘口壶作品的存世,充分证明了至晚在公元四世纪,中国黑釉瓷的烧制已经进入一个成熟阶段。

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高18cm,口径7.9cm,底径10cm

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一侧饰鸡头形流,流内有孔与壶身相通,流嘴呈筒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上下分别与口沿、肩部相接,便于握持。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可穿绳提携。壶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透澈,色黑如漆,匀净无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

此器制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东晋 德清窑黑釉唾壶

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

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壶洗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

鸡头壶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头而得名。烧制的瓷窑有越窑、瓯窑、福清窑等。早期的鸡头壶通常是在壶的肩部对称地贴饰鸡头和鸡尾,使其首尾相呼应,鸡头短小,无颈,且与壶体不通,纯系装饰。东晋时,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南朝时,鸡头壶由圆浑变得细长,鸡颈加高,鸡冠高耸,龙首柄加长。唐以后,鸡头壶逐渐消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瓷中的“黑美人”德清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ck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