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文化掠影中华民俗文化艺术之家
谷雨| 他是宜兴人,却默默地在长兴做了60年的壶

谷雨| 他是宜兴人,却默默地在长兴做了60年的壶

作者: 谷雨CHN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22:02 被阅读148次

    长兴紫砂茶壶,基本上以手工成形,简洁优雅,醇厚古朴,美观典雅,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是我国紫砂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说起紫砂壶,世人都只知宜兴,而不知长兴。其实,长兴与宜兴地域接壤,山水相接,矿脉共享,工艺同宗。无论是原料、制作技艺还是艺术水准,长兴紫砂壶完全不亚于声名远扬的宜兴紫砂壶。

    在2015年,曾经托付江苏常州的朋友,再转托她宜兴的朋友买了一把宜兴紫砂壶。费尽周折就是想买一把正宗的宜兴手工壶,因为多少年来,我们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买紫砂壶,只有宜兴。殊不知就在浙江长兴,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制壶老艺人,在这里默默的坚守着数百年的传统制壶技艺,哪怕是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市场。

    在一个冬日的清晨,来到太湖之滨的长兴,我们见到了紫砂烧制技艺传承人蒋淦勤。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用一套自制的紫砂茶具,泡了一壶红茶,向我们讲述他与长兴紫砂一辈子的不解情缘。

    1941年,蒋淦勤出生在宜兴川埠潜洛村。在这个村子上,家家户户都一直有着做紫砂壶的传统。按照蒋淦勤的描述:“每一日都在泥搭子的敲打声中醒来。”而蒋家从他祖父开始,男女老少都在做壶,尤其是他的姐姐蒋蓉,是建国后宜兴紫砂的奠基人“紫砂七艺人”之一,号称“花货泰斗”。在这样的环境中,蒋淦勤自小就开始学习制壶技艺,并跟随姐姐的脚步进入宜兴紫砂厂,并很快被厂里选送到南京艺术学院继续深造。

    当时的长兴,还难觅紫砂壶的踪迹。蒋淦勤的哥哥,当时在长兴陶器厂工作的蒋淦春,无意间在矿石原料中发现了紫砂的成分,做出了长兴第一把紫砂壶。并萌生了发展长兴紫砂壶产业的念头。“我哥哥跟我说:你来吧,到这里做紫砂,这里的紫砂能够发展起来的。”

    回想当年,蒋淦勤兴致盎然的叙述着他与长兴紫砂的缘分起源。就这样,他舍弃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教职生涯,与宜兴几位制壶世家的子弟一起奔赴长兴。几位宜兴人在长兴,开启了长兴紫砂产业的历史。

    初到长兴的蒋淦勤,正值青春,满怀豪情,开始打造属于长兴的紫砂壶。制壶技艺是硬功夫,光是泥坯,就需拍、揉、搓、打上千次甚至上万次。 “都要几十道工,多的需要上百道工,要沉下心,一门心思钻在里面。”蒋老朴实的话语印证着一名手艺人对于匠心的坚守。源于这一种态度,蒋淦勤在紫砂艺术生涯里获奖无数,专家评价其作品“推陈出新、返璞归真,散发出自然而独特的健康、朴素、纯净、生动之美”。

    而在这近60年的时间里,蒋淦勤等人殚心竭力,在长兴培养了大批紫砂人才,带动了长兴紫砂业的勃兴。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先后创办长兴紫砂厂、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众多乡镇个体作坊也随之兴起,从业人员近千人。一时间,国内外收藏家和客商纷至沓来,长兴紫砂产品也多次获奖。

    “那个时候很好了,很好了,出口任务,非常多。”想起当年长兴紫砂的盛况,蒋老显得有些激动。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企业改制,长兴紫砂厂关停。仅余部分人员做起了紫砂工作室,勉强维系了长兴紫砂的存在。时至今日,仅有十余家尚在运营,后继乏人。与今日宜兴繁荣的紫砂产业相比,长兴紫砂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时任长兴紫砂协会会长的蒋淦勤也曾与当地部门联合,开办了陶瓷培训班。当时不少年轻人报名,让他颇感欣慰。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他极其痛心:“全跑到宜兴上班去了,一个也没留下。”

    “长兴紫砂要怎么好起来呢,一个是政府,一个是我们做壶的人……”说到这里,老人的眉宇间透出一丝惆怅,但是紧跟着,又振作起来,“在那个浙江博物馆,我已经联系好了,把我这里作品,全部拿去,展出一下,扩大扩大影响。”

    现实因素或许会阻碍匠心传递的脚步,但传统精神的助力仍不容小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谷雨| 他是宜兴人,却默默地在长兴做了60年的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wo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