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26

作者: 请叫我开心果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13:32 被阅读0次

    今天终于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今天要整理的就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主要讲了四大部分:

    一、我们的不幸归于谁?引出来心理学两大派,弗洛伊德的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

    二、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很认同)

    三、什么是自由

    四、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一,从原因论出发,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现在的不幸都是过去自己或别人的错误造成的。我觉得这就是那种僵化的思维,人的眼界心胸如果放不开,就会过分强调过去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带着一种被害者的无能无力。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二阿德勒的目的论也强调: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说句扎心的话:比如现在你不成功然后就归于过去家庭等等影响。怎么说呢,成功者有成功者的谦词,失败者有失败者的借口。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你为什么发大脾气呢。还是想要影响到别人啊!

    >那么,你为什么会大发雷霆呢?

    当你还不想离职的时候肯定不会对领导大发雷霆。愤怒的情绪肯定会看对象,所以它的确可控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

    所以说,弗洛伊德说错了

    >> 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你有很多困惑,还想请教很多人。但是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的经历经验理解说的是合适自己的人生逻辑,对另一个不一样的人怎么可能通用呢?最终,你想要什么使命,要什么样的生活,该去自己寻找答案,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你想“变成别人”吗?这个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想过。

    这就是我们会一直困惑的问题。人的欲望在信息泛滥的现在越来越被放大。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拥有什么,甚至再进一步思考,能够用已经拥有的把它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呢。哦哦哦,加油啊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比如。某个阶段怀疑婚姻。觉得自己不幸,没有遇到更好的伴侣。对对方充满怨念。但其实,这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吗?把自己遇到的一点小的委屈归罪于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额,真是对自己很大的解脱啊!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这可能就是人的惯常心理作祟,觉得改变会付出很多,不如安于现状,即使现在很痛苦

    十岁的时候,我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就跟万历十五年一样,那年影响的潜在的事情都有哪些?我们新换了班主任,她比较喜欢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做了学习课代表,参加过画画比赛。跟我妈闹矛盾的那一年?还是爸妈吵架那一年?说着说着,这不又走向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了?

    >>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感到不幸,确确实实是对现状的不满。改变会很难,但是抱怨现在却很容易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看到这里,幸福不幸福人的到底有什么差别:我突然领悟了,就是行动力。有的人脑子里有个念头,就下定决心:干它!于是超强的行动力还给他力量感和自信心。这不就是追寻目的的过程种幸福的感觉吗。而不幸的人呢。确实心理有诸多的:我如果怎样怎样多好?假设怎样怎样多好。脑子里的想法千万个,到头来又畏首畏尾,觉得这不行那不行,最后的结果就是对人生充满了无力感无奈感甚至懊悔我们也不得而知。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我管它成与不成,我就要赴汤蹈火。

    为什么讨厌自己?

    >> 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返回来咱们再思考下年轻人在开头提出的疑问:人对自己内心的渴望?幸福是什么?理想追求等等方面的烦恼。归根结底,是自我价值判断

    >这样就又可以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种说法联系起来了吧?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攀比心理

    >追求优越性?

    依然是我之前分析的行动力

    >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

    绝对化的思维

    >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

    但是现实的确存在

    >外部因果律”

    那比如,真的有些单位进入有学历限制。难不成还另辟蹊径?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仔细观察身边那种权势张扬的人。虽然看不过眼,但是我们要平和。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且擅用他们的眼泪和哭嚎

    >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我觉得根本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种的竞争。哲学家又可能说了,这是你主观的,主观影响的。但是大部分人从小到大不就是在竞争环境中学着物竞天择吗?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

    >> 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大家对这条非常感同身受,因为什么?因为竞争者的心理就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我们被这个大环境影响,心理不平衡,能够超脱这个怪圈的,真的需要多大的修为和思想觉悟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赋予过去怎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自己的人生课题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自由就是有选择权,做自己想做的且能够做出实际行动改变。

    >青年:自由是什么……好吧。那么,期待着下次见面。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

    这就是有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愤怒

    >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

    人生只有一次,不为自己而活,而只是为了满足身边其他人的期待。我们这一生,过的多可惜!!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的确,在政治书,有对价值,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权势,就是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怎么解释?错了?

    >例如,希望获得社会性认可的认可欲求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人想要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呢?为什么人要追求地位和名誉呢?这是一种希望被社会整体认可的认可欲求吧!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分清是谁的课题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根本就是,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换句话说,这就是自主性,这就是自由。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 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解决人机关系烦恼的两大法宝: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我也挺吃惊的

    >: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的确,反观我自己,一遇到别人的喜欢和认可,还欣喜为然,那就更是跳脱不掉不自由了

    >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太在意别人,迎合别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者,因为实质上心里装的都是自己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其实我的理解就是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人的认识眼界胸怀自然会宽广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 这里有需要记住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

    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我以前潜意识知道表扬是一种人际交往手段。而这个“既没有感激也没有尊敬”的确很震撼我,我突然意识到,作为独立的个体真的真的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否则就会沦为别人为达目的的工具。虽然这样说很无情,但的确是。你想想,真心让你成功的,真心想让你幸福的人,这世上有几个??

    >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是的,人跟人只是工作内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我们都是虽为不同但平等。如果谁有自卑或自傲的情绪,那一定是受狭隘的价值观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有鼓励才有勇气

    >>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有价值就有勇气

    建立横向关系的的关键就在于此,不带有评价他人的的心理。而是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亲人都是这样的存在,能够看到他们,能够在一起,有小麻烦但也有大幸福!

    >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并且坚持自己的主张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所以说有一种轰轰烈烈的人生,有痛苦但也有快乐。不会因为害怕受伤所有的幸福全都错过。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哲人的这一段话是多么宽广的人生态度。我喜欢。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舞动人生

    >>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再送给你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后记

    哲学的目的

    >为哲学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知识”而在于“热爱知识”

    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 如果不懂得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记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el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