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共读结束后是整理的最好时间,趁热打铁,很快就完成任务。今天共读结束后,被樊登的讲论语所吸引,一口气读了很多。等到晚上再写的时候,脑子里空空如也。这时,又特别困,真想放弃,想到志新老师曾经说过:100%的坚持容易,98%的坚持困难。于是挑战自己,完成今天的任务。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看到述而不作,首先想到孔子,他是述而不作的典型代表,一生没有留下自己的作品。这说明孔子的谦虚以及对前人的尊重。信而好古,孔子特别相信前人所写的东西。由于这份坚信笃定,才让他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发扬者。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句话,我们应该反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呢?根源在于,要享受学和教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从中得到回馈。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上一则讲自己不难的事,这一则讲自己担心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事是,不善不能改。改的难度在哪里?在于自我认知能力的缺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不善之处,一个真正指导自身问题的人多少会有这种原因,最可怕的就是生活在惯性之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耳不闻,习以为常。我担心的这4个问题。最大的难度和敌人就是惯性,当一个人在惯性中生活的时候,就会把错误视为正常。不冷静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无法正确的看待自己,这是孔子的担心。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够安身立命,要把这4件事做到。志于道。从这句话可以想到孔子十有五志于学,是志于道。一个人立志很重要,立志的方向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毕生所求都是物质层面的,生活上必然会感到非常痛苦,无论最终目标是否实现。物质的追求是最容易达到的,但又是最难以满足的。有这种志向的人,多数都浮于人生、社会表面,争名逐利,个人思想上升华不了,对于社会来说意义不太大。孔子提出志于道,就是要去追求真理,人生的目标要突破物质的束缚,进入到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律当中去,这样在大志向的引领下,人生不会无聊,追求的道路永无止境,完全能在精神上满足自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在教育上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老师很少能做到,一是因为灌输最简单,不需要老师的智慧策略,二则老师没有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必须有孩子大脑的思考才能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认知天性》讲人的大脑内部要产生摩擦:大脑使了半天劲,无论想出来了,还是没有想出来,都有收获。最怕的是大脑不动,共读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