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过后开始学习新的文章,听博仁老师的导读,每天践行阳明心学。这篇文章提到阳明先生在破匪患的时候先从良知出发,并没有施行剿灭策略,而是教育唤醒在前,武力在后,即使是盗匪也给悔过的机会。如果自己站在当时阳明先生的立场,恐怕会因为盗匪的恶行而不分青红皂白了。我们的决策大多时候依理性模型判断或感性情绪的影响,过于依赖决策模型会使自己陷入优势、劣势的要素中去,缺乏人情味,用感性情绪去做判断,无疑是开了一辆没有刹车的车在高速上跑,最终都会有很多遗憾。阳明先生倡导致良知,用自有的良知去做决策判断,是符合天理的,大道至简,抛去不必要的算法、心法,用一颗良知之心去面对一切变化。
2.今天被阳明先生教科书级别的说服力所折服,他到任何一个地方打仗之前,一定会写一篇特别棒的文章,然后先发过去,要么发到贼窝,要么发到敌营。是不是有点“粮草先行”的感觉?但王阳明是“文章先行”。在我这个人到达之前,我想对你们说的话就先过去了。语言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一般情况下,王阳明到一个地方治理匪患之前,人还没到,土匪就散了,基本上就是如此。
在一个公司中,对文化的宣讲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让员工知晓公司的愿景与价值观,知道我们人生未来的方向,并勇敢携手前行。在这篇文章中,阳明先生用“生命、生存与生活”三个维度打开了匪患的心门,也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沟通力模板。
3.昨天见了一位企业家,他跟我分享做股权投资的新得,因为最近对此有点研究,所以跟他相谈甚欢,期间他也表示,去年十月跟我说过其中的原话,我似乎无感。回来的路上思考,一个人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感悟力不同,你确实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同样,你只能听懂甚至读懂自己本来就懂,或者接近懂的东西,听别人调拨你一下,你就豁然开朗了,如果你没到那个层次的认知,听了也是白听。
犹如读王阳明,入门槛容易,知行合一最难,每次见到一些人夸夸其谈,还能大段引用,比如“专注、坚持、一以贯之”但看他做事,既不专注,也不坚持,三心二意,你就知道,他没有读懂阳明心学,更没有把心学作为自己的本体书,照着书去一天天践行。
只有践行了知识才能转化为你的认知,才能为你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4.今日跟合伙人探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之事,他拿出了行政部门整理好的各家代申报的报价及优略势,我大概瞄了一眼,知道价格是市场价,里面有一半的水分。合伙人说,这几个代办公司,你怎么看?我的回答竟然没有经过大脑,直接说我可以给你找一个价格只有一半的代办公司做这件事,说完就去联系。我的思考逻辑是一切从他的公司角度考虑,能省钱当然是好事,而且想用我的决策影响他的决策。后来在复盘这件事时,我好心办了坏事,我总想通过别人办不了的事我能办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在过程中是以一种碾压的方式、让人不舒服的方式。而结果我有可能导致公司员工以后不会尽力做事、合伙人心里不舒服、办事的人价格压到最低无利可赚,我需要添人情。
致良知的核心是从自己的良知出发,这个良知也是要以大家舒服的方式做决策,所以合适的做事方式是:首先肯定这几家都是行内比较专业的代办公司,价格是市场价,比较合理(给员工鼓励);其次我可以再推荐一家,让你多有个选择(增加选项);如果能有灵活的付款方式你是不是能接受(提出更优方案)。
学习就是耕耘栽培的过程,不是狩猎采集,学习阳明心学就是要把这个根种下去,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那树枝的事,不要想叶子的事,也不想开花结果的事,只要我们每天定下这颗心,不断灌溉,还怕没有果实吗?
网友评论